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燕山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旧城中轴线初步形成于元大都时期,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建设保留至今。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以紫禁城为中心,以景山为制高点,两侧文物建筑众多,空间收放自如,景观变化万千,统领整个城市,是北京城市规划的精华所在。

    (甲)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天安门广场地区经历多次改造。但是整个广场的规划设计及其两侧公共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均反映出对传统中轴线对称原则的维护,体现出当代社会对中轴线价值的认同和尊重。

    (乙)1993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将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南五环,向北延伸至北四环以外,全长约25公里,在其两侧和终端安排公共建筑群,采取不同的城市设计处理手法,分别体现出“门户”形象和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腾空而起,从永定门往北,沿着明清中轴线,一路延伸到鸟巢、水立方 , 一条轴线上,古老与现代无缝衔接。

(材料二)

    2001年,以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为契机,北京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启动了一轮中轴线文物修缮工程:老北京“五镇”之一的“燕墩”从垃圾堆中“现身”;永定门在原址按原状完成复建,成为北京的“新地标”;紫禁城启动百年大修;天坛神乐署开门迎客;钟鼓楼又响起了晨钟暮鼓……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后,北京市组织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2018年,“中轴线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实施,先后开展了景山寿皇殿、天坛、社稷坛、太庙等重要遗产点的维修保护、腾退开放、展示利用工作。

    2017年年底,北京市启动了中轴线申遗专项小组,4大类27项任务有序推进。

(材料三)

    中轴线纵贯北京城四重城郭,不同区段有着不同的主题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独特。例如,皇家文化、王府内廷文化及相关的礼仪典章、宫廷造办,大栅栏商贾文化集聚的老字号,琉璃厂士人文化营造的古籍金石、书肆街市,天桥民俗文化包罗衍生的曲艺杂耍等,串联起一张最具北京特色的文化旅游金名片。目前,已为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认定了十余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北京礼物”传统工艺产品升级换代,为中轴线遗产注入了生命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已开展中轴线南段文化遗产探访路线的规划研究,已完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统计,初步设计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为全面优化中轴线南段步行体验,2019年,重点开展道路建设、搬迁等系列工程项目,以期年内贯通中轴线南段中央御道,再现中轴线恢弘气势。

    刚起用不久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坐落于首都中轴线南端延长线上。机场四层地面上的作品《一线一城》,展现的正是北京城中轴线。作品由十块0.9m×0.9m的铜方砖组成,铺装于机场中轴线上,每块铜砖上标明了机场距离北京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物的距离。在这里,现代与传统,艺术与实用,有机融合。

表一  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历史文化遗产一览表

世界文化

遗产

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

不可移动文物

(未核定单位)

优秀近现

代建筑

历史文化

街区

风貌

协调区

3项

456处(国家级72处、市级98处、区级86处)

200处

18处

25.5片

4片

(1)、下面句子,放在文中(甲)(乙)两处,最合适的一处是(         )

原句:北京的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

A、(甲) B、(乙)
(2)、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可发现,北京市对中轴线的保护、建设工作主要从 三个方面展开。
(3)、文中说:“一条轴线上,古老与现代无缝衔接。”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材料、图表(也可借助“基础·运用”部分内容),阐明理由。(提示:可以从整体布局、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汽车在空中飞
①在城市日益发展的今天,对于上班族来说,塞车恐怕是最令人头痛不过的事情了。每当这时,人们恨不得汽车能长出一双翅膀,腾空而起。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升空后不久,制造能够在天空飞行的汽车便成为当时一些思想超前的人追逐的梦想。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这种无翼空中汽车终于诞生了。
②目前,科学家制造出来的空中汽车,可同时乘坐4个人。即使遇上风雨交加的天气或漆黑的夜晚,它也能畅行无阻、正常飞行,其飞行本领毫不逊色于一般的飞机。其最高飞行时速超过了600千米/小时,比直升机快2倍,飞行最大高度9000米,最远航程1500千米。
③从外观上看,空中汽车更像是一架小型飞机,但它的起飞和降落方式却和直升机一样,令它能在车道上和自家后院里自由垂直起降。前端左右两个发动机舱酷似飞机发动机舱,后面也有相似的两个,中间是一个透明的大驾驶舱。置身于舱内,人的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另外,尾部有飞机上常见的双垂尾和高高的平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功能是维持飞行中车身纵向稳定和平衡。不像飞机的是,它没有机翼。为保证空中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它的飞行完全由计算机来控制,并由卫星系统导航。一旦发生事故,空中汽车将自动释放设置在内部和外部的降落伞及气囊。
④空中汽车在经济上的潜在优势也值得一提。其低燃耗发动机及可使用多种燃料的性能会降低燃料费用。空中汽车的耗油量只相当于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或高性能直升机的1/4。空中汽车潜在的军事用途将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空中医疗疏散、空中侦察、指挥与控制、搜索与营救、特种部队渗透、空袭作战、空降作战、强行进入作战、宪兵机动与调动保障、通信转播、分队补给的战场分发、单兵或班级替换人员的运输、武器平台、非战斗人员的疏散行动、战场物资运输以及战损评估等。
⑤当然,空中汽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它有限的有效负荷是一个不利因素。它的使用将会使空域指挥与控制复杂化。不久以后,这种空中运载器技术就将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空中汽车充分发展了,高速公路就会变得冷冷清清,机场也会大受影响。人们可以享受每小时600千米以上的空中汽车,谁还愿意去坐车速每小时几十千米的出租车呢?飞机需要机场、跑道才能起降、飞行,而且每次乘客需提前1小时-2小时赶往机场等候。而有了空中汽车,人们可以从家里直接出发,2小时内就能从上海飞抵北京。
⑥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公司在进行空中汽车的研究:以色列的“城市之鹰”两人座小型飞行汽车,计划在今年进行测试;麦道公司正在研制“索科尔400”四座飞行汽车。不久以后,交通堵塞可能将成为历史,因为天空是广阔无垠的。专家们认为空中汽车预示着一次彻底的“交通革命”,也许人们会把这一发明和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相提并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大陆边缘水深较大的大陆坡、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总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过程中,一旦造成可燃冰的分解,甲烷将会大量泄露,其危害将不可估量。因为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就远离这样一种新能源。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了。

(根据2017年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 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日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题

材料一

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化结构化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材料二

   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键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1自上而下找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即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同学们这样分析《苏州园林》的结构:课文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从细节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面的总括句密切相关,对总特征进行了具体分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苏州园林》课文结构的树状结构,如下图:

2自下而上找结构 

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即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进行分类:

白菜  香蕉   大象  牛   李子   豆角

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材料三

思维导图概念(Mind  Map,又称脑图、心智地图)

思维导图以其独特的可视化、结构化、发散性而被广泛应用到认知功能领域。绘制思维导图需要找到各级主题关系,分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的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能打通左右脑的机能,联通人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因此,思维导图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

(改编自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系列丛书》)

链接:瑞士军刀,万用刀,是含有瑞士军刀许多工具在一个刀身上的折叠小刀,由于瑞士军方为士兵配备这类工具刀而得名。在瑞士军刀中的基本工具常为:圆珠笔、牙签、剪刀、平口刀、开罐器、螺丝刀、木塞钻、镊子等。要使用这些工具时,只要将它从刀身的折叠处拉出来,就可以使用。

(选自百度百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