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牵记一场雪

张峪铭

        灰沉沉的天是雪的序幕,冷冰冰的雨是雪的使者,当一切演绎到极致时,雪就飘然而至。雪对于江南来说就是一匆匆过客,当主人将茶捧到他的跟前,茶叶酽香还未飘散,客人却起身离去了,留下的是主人无着落的热情和失望。

        其实江南不是没有一场大雪的,可在记忆中搜索,近年雪事竟如飞鸿留爪,随雪消融而了无踪迹。而童年的雪趣却在记忆深处定格成了永恒。我牵记一场雪,一场寒冷却又温暖的、快乐而又伤感的童年的雪。

        童年的冬装是没有过渡层的,里面一件布褂,外面就罩上了一件棉袄。当雪如盐粒一样零星洒落时,我就和小伙伴们在房前屋后奔跑,将冻得如胡萝卜样的小手在呼呼的北风中捞着雪粒。未等看清,雪粒已融在掌心。当雪真的纷纷扬扬时,大人们往家里挤,小孩子却跑向更深的雪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握着冻得发紫的手哭着回家。当母亲向小手中哈着暖气,眼角泪水还未干的我,又抽手冲到雪地里。

        我真不知道雪怎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它虽将寒冷带到人间,可孩童们却有着天性般的喜欢,厚厚的雪下,藏有无尽的快乐。

        老屋里,长辈用树蔸烧起大火盆,大人小孩围火盆而坐,听我那只读过两年私塾的二伯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时有大人探头探脑地推开门,拍掉身上的雪,悄悄地围坐上来。火盆成了一个标靶,处在暖暖靶心的我,望着红脸关公似的人们,全然忘了外面的雪情。围炉以酌赏雪,是文人的诗意;绕火而坐听书,是农家的温情。

        当然儿时的雪趣还有捉鸟。在我家堆牛草料的屋里,伙伴们在草堆上驱赶着鸟,以为饥饿的鸟总有飞不动的时候。虽近在咫尺,可你扑上去时,它还是从你的手下飞走,把我们一群孩子累得满头大汗,却收获了满心的快乐。后来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的捕鸟旧事,我不禁佩服他的聪慧来。可又一想那八成是大人的诡计,与童年无关。

        若干年后,雪好像总是羞羞答答的,下得不畅快尽兴,下得不淋漓尽致。即使有那么一两次的恣意,也因成人的矜持,竟没能融入它营造的意境之中,少了一点诗情,多了一些现实。

        广厦千间,不是天下所有寒士皆有庇身之所;路有万条,不知离家务工的亲朋故旧是否都会回家过年。我牵记着雪,有时又不得不压住自己的私欲。

        雪能将世间不平填满,能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了黑白两色,如书画中的诗意飞白,可春天来临,地面上的坑穴洼地,冰面上的枯枝断梗一切如旧,雪后的泥淖,黏靴绊脚的,更让人心忧意烦。

        “大雪纷飞白茫茫,耕牛保护要加强。”这是我年少时最早接触到的诗句。这是村里一个名叫从来的瘫痪人写的。可他就在那一年的大雪中,写保护耕牛诗的几天后,一个人孤独地在雪夜里溘然去世。忧伤像雪一样飘进了我幼小的心田。

        雪是轻盈灵动的诗,它在每个人心中铺开驿动的情怀。诗是有喜怒哀乐的,它将雪事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这不妨碍我牵记一场雪,一场迎候春日的雪。江南的雪像铁树一样难以开成花朵,它来得慢,来得静,走得快。当你痴情牵记一场大雪时,连小雪也匿了它的芳踪,剩下的只有一些雪意。

        这当然也不错,积雪消于无形,雪意常驻心中。

(1)、文章第三段说,“我牵记一场雪,一场寒冷却又温暖的、快乐而又伤感的童年的雪。”结合全文,说说哪些与雪有关的事让作者“寒冷却又温暖、快乐而又伤感”?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

①我和小伙伴在飞扬的大雪中纵情奔跑,捞雪粒,冻得直哭却感到快乐无边。

(2)、阅读下面句子,赏析表达效果。

若干年后,雪好像总是羞羞答答的,下得不畅快尽兴,下得不淋漓尽致。

(3)、揣摩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后来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的捕鸟旧事,我不禁佩服他的聪慧来。可又一想那八成是大人的诡计,与童年无关。(联系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加点部分文字的理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雪事竟如飞鸿留爪,随雪消融而了无踪迹。而童年的雪趣却在记忆深处定格成了永恒。”此处运用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雪趣印象的深刻。 B、文章结尾说:“这当然也不错,积雪消于无形,雪意常驻心中。”常驻心中的“雪意”有对农家温情的赞美,有对世事变迁的感叹,有对自己私欲的压制,有对诗意生活的渴望。 C、“当雪如盐粒一样零星洒落时,我就和小伙伴们在房前屋后奔跑,将冻得如胡萝卜样的小手在呼呼的北风中捞着雪粒。”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达了我们对雪的喜爱。 D、本文语言富有诗意,如“江南的雪像铁树一样难以开成花朵,它来得慢,来得静,走得快。”读来极富音韵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胖石匠

张爱国

      ①胖石匠十五岁就跟着师父跑江湖。

      ②后来,同行都不干了,只有胖石匠还干着。他实在丢不下自己的手艺。。

      ③夏天的早上,胖石匠早早地起,光着膀子,坐在院中心,左手的斧凿一会儿是尖的,一会儿是扁的,一会儿又换成弧形,右手的铁锤适时地敲上几下,石头就听话地有了点、线或圆弧。不久,太阳照到身上了,胖石匠就转到东墙根。下午,再转到西墙根。等西墙的影子舔舐到东墙根了,胖石匠又回到院中心。偶尔,胖石匠会举起铁锤砸向自己的脊背,头也不回,只听见“啪”的一声,一只苍蝇或蚊子的尸体就烂泥一样粘在他古铜色的脊背上。

      ④胖石匠对手艺要求严。一件石器出来,只要他认为有缺陷,就立即砸碎。因此,胖石匠的石器件件是精品,石磨、石舂等普通物件也有人争相购买。往往,来人问:“这个多少钱?”胖石匠头也不抬:“我侍弄它花了七天,七天的茶水值多少你就给多少。”

      ⑤当胖婶发现这些人低价甚至不花钱从这儿弄走的石器到城里一转手就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价钱时,就不让他再卖给这些人,要自己到城里卖。胖石匠说:“何苦啊?有人为钱,有人为面子,我只为手艺。”

      ⑥胖石匠人长得胖,做事又慢腾腾,于是大家就叫他弥勒佛。胖石匠很受用。

      ⑦这一年,胖石匠足不出院雕了一尊真人大小的弥勒佛,圆头亮顶,慈眉善目,笑口大开,项挂念珠,坦胸露乳,大腹雍容。这石像很是神奇:就在来人一边赞叹“好一个弥勒佛”一边继续里走的时候,却发现那石像又不是弥勒佛了,而是胖石匠自己。到跟前细细看,石像上唇“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几个隶书小字清晰可见,排列工整。于是说:“也给我弄一个弥勒佛吧,要多少钱你开口。”胖石匠摸摸大肚皮,笑着对来人说:“你啊,满脑子都是钱,不行!”

      ⑧胖石匠常常端把椅子坐在石像旁,陶陶然。一天,五岁的孙子说:“爷爷,你怎么不再雕一个自己呢?”

      ⑨胖石匠觉得很在理,就决定再雕一尊远看是自己,近看是弥勒佛的石像。

      ⑩胖石匠对这尊石像的要求更严了,严得半年里整好了几个毛坯却只因对某一凿不满意而弃掉。直到第二年秋,石像快完工了,只剩下文字还没雕上。看着每一凿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石像,胖石匠拿凿的手竟然微微颤抖。

      ⑪这次,胖石匠要在石像肚脐四周雕“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人”几个字。三天后,还有最后三个字了,胖石匠不禁激动起来

      ⑫当发现“容”字下的“口”被雕成“曰”的时候,胖石匠傻了。等回过神,他想砸,却下不了手。胖婶更是拼命拦着。

      ⑬胖石匠没办法,开始怨恨自己,骂自己那一刻为什么要激动?为什么舍不得一锤砸掉?现在为什么更舍不得砸……

      ⑭胖石匠病倒了。

      ⑮胖婶劝他:“你啊,不是弥勒佛吗?弥勒佛什么都能容,你怎么就容不下自己的一笔之误呢……”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2014年第3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

       ①自去年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以来,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一般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媒体也爱传播“美国把中国人当成小白鼠”“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玉米让老鼠死绝”之类的谣言吓唬人。但这属于低层次的争论。怀疑者主要是缺乏生物学知识的外行和另有用意的组织,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转基因食品在被批准上市前都已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其安全性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学术界并无疑议。美国人普遍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不良反应。

       ②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则是属于层次高一些的问题,在学术界内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对此的担心也是有意无意地被夸大了。经常被提及的是担心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后,其花粉与周围的其他植物、特别是该作物的野生种进行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担心转基因水稻的基因会“污染”了野生水稻,所以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就不计划种转基因水稻。这其实并非转基因作物特有的问题。种植传统的作物同样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杂交水稻的基因也可能会“污染”了野生水稻,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就不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种杂交水稻。和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水稻不过是在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增添了一个额外的基因而已,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差别,为什么对这么一个基因就那么担心呢?

       ③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被人为夸大,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实际益处又经常被忽略。当前种植得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两类: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农民选择种植这两类转基因作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降低了生产成本,潜在的好处是有助于环境保护。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虫的侵袭,种植它们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够抵抗草甘膦,这样农民就可使用这种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除杂草,而不必像种植传统作物那样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剂。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什么除草剂都不用,那不是更环保吗?但是不用除草剂,就要靠耕作除草,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坏环境。

       ④已研发成功、还未开始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中,有的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例如中国自己研发的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主要是要作为牲畜的饲料使用。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这些磷存在于植酸中,大部分没法被牲畜吸收、利用。因此牲畜以玉米为饲料,容易患缺磷症,为此往往要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通常用磷酸氢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玉米中的植酸多数不被消化,随粪便排出,冲入河流、海洋,对环境造成磷污染,其后果是使水体富营养化。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的植酸酶,能把植酸分解掉,这样牲畜就可以吸收、利用玉米中的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减少了磷污染。又如,美国将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抗旱转基因玉米,减少灌溉,对保护水资源也很有好处。

       ⑤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而它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未发生过,即使发生了也不可怕。某些“环保组织”却把转基因作物当成恶魔,竭力阻挠其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很讽刺吗?所以对这样的“环保组织”,完全可以称之为伪环保。

(选自2010年1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一)“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和谐。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二)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历史功业。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美好和快乐。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⑦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三)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做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摘自《搜狐教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倾听”闲话

    ①什么是闲话?顾名思义,多半指的是闲暇时非正式场合说的话。对待闲话,如果能养成“倾听”的习惯,是个不错的主张。

    ②围炉烹茶,茶水孰涩孰香,全凭火候。“倾听”者置于“闲话”,急缓轻重,深入浅出,也得拿捏分寸。如此,一席“茶座”才有了意趣盎然的味道。

    ③所谓“倾听”,涵养三则,不知是否亦然。

    ④其一,           , 气定神闲。与人“闲话”,能够安安静静把别人的话听完,几乎是常人眼中的准君子。这其中,听者的姿势态度很重要。李太白同朋友酒酣诗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倘若岑夫子、丹丘生之辈衣冠不整、斜躺歪坐或借酒撒泼,对言者不xiè一顾,横竖插一杠子的话,我们也许就听不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千年遗响。

    ⑤“倾听”既是尊重言者,更是尊重自己。□□闲话难听,□要正视言者,洗耳恭听。

    ⑥其二,           , 养心助听。多读书以达世事洞明,有助于“倾听”。会“倾听”的人,多半浸淫于读书养心,营造知书达理、独立判断的心界。读书滋养思想,温润心灵,用耳朵听实乃是用心在品,“心顺”方“耳顺”。书读得多了,识见必旷达,鉴赏也精明,好话坏话自然一听就懂。闲话十有八九“含金量”不会太高,“倾听”过后,自不会作茧自缚。

    ⑦读书之于“倾听”,好比为自身的耳感官按上一架“搅拌榨汁机”,剔去的是余渣残滓,留下的才是提神益脑的“精华”。

    ⑧其三,闻过则喜,闻喜则警。闲话其实不“闲”。有的“闲话”难听,闻过则喜尚属不易;也有“闲话”似美言,闻喜则警就更难。倾听者若飘乎乎而不知其所止,一旦痴迷于喜,甚而癫狂,众叛亲离也就不远了。微信时代,不少人生活在朋友圈里,把眼睛充当了耳朵,“倾听”的闲话全是点赞,浏览其间,权当顺耳悦心,如果成天沾沾自喜,岂不成了“机不可失”的痴呆子?

    ⑨《礼记·乐记》有言:“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⑩对待闲话,以德“倾听”,必有大得。

(作者戴民  选文有删改)

阅读

山 魂

曹多勇

八公山,山是青山,树是绿树,溪是清水。 山呀,树呀映水里,风儿吹,浪儿起,一下活起来了。画家笔端的山、树、水皆僵。画家知他只是画山形,缺少魂。山魂是什么?画家心、眼没抓住,笔也抓不住。

春天,山人都出门,出来亲近山。 山脚,山人荷锄侍弄庄稼;山间,山人涉水洗涤衣服;山上,山人种植树木。这是位老者,额头布满深深的皱纹,腰佝背驼,却还精神抖擞地来种树、剪枝。种树,先挖坑,坑挖妥,底层垫一层暄土,置进树苗,埋半坑土,提提树苗,下脚踩踩,后浇水,不多不少湿润土,上面再覆盖严实。

画家问:“底层垫暄土干什么?”

“树根扎得易。”老者答。

“埋一半土捉苗干什么?”

“树根扎得匀。

“脚踩干什么?”

“树根扎得牢。”

画家说:“我也种一棵。”画家挖坑、垫土、埋土、提苗、踩土、浇水。待画家忙完,老者说这地场不该栽柳树。画家说:“你上棵栽的不是柳树?”老者说:“什么地场选什么树,什么树栽什么地场。柳树好水,得栽在溪边,这儿远离水,土干宜栽松树。”画家放眼量,前后栽下的两棵树相距两米,因山坡陡,土性湿干天差地别。画家说:“老者,你怎么不早说呢?”老者说:“这世上有些事能明说,有些事不能明说,得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

老者种完树,剪枝。一把刀,一架梯,爬上爬下,砍下旁逸斜出的枝枝杈杈。画家边转边瞅,手痒欲试,接过刀,爬上梯“咔嚓”断一枝,“咔嚓”又断一枝。老者高声断喝:“停!”画家停住刀,人下梯。老者说:“头一枝,砍狠了,赶明儿得留树疤,第二枝砍轻了,赶明儿得留树疔。树有疔有疤,再长也是缺陷。”画家瞧瞧老者心疼的样子,不敢再砍。

画家暂住山脚尹镇,特来采风。时日到,画家空画纸归。画家的城市离八公山也不远,却感觉有十万八千里,还想抽空来,就是来不了。画家有老婆要过日子,有孩子要问功课,有工作要上班,有朋友要走动联系,更有画展要参加。诸多琐事缠身,自己不是自己。画家偶生闲情,拉开画架也不敢画山。画家知山魂只能在山里。

隔年春,画家重住山脚尹镇,重上镇旁这山。 时隔一年,这山还是这山,这树还是这树,这水还是这水。人呢?画家山前山后转悠,没见老者身影。画家打听,山民说死了,年头腊月天。 山民见画家不信,指一堆土,说:“就睡那儿。”只四个月,土旧而不新,草芽破土而出,一片欣欣向荣。 画家遇自己植的那棵柳,树不近水,苍老如老者生前身骨,弯曲如老者生前腰背;遇到自己打理的那棵树,树疤、树疔如老者生前皱皱巴巴一张脸,混混浊浊一双眼……画家举目四望,山上山下皆有老者的身影在晃动;一阵山风吹过,树叶哗哗起声,也如老者沙哑的声音。画家眼湿,有暖热融进自己身上,画家急忙架纸,操笔,唰唰地画起来。

画一座山,画一棵树,画一条溪。 山在上,树在中,溪在下。 山不是山,是老者一颗头颅;树不是树,是老者一副身躯;溪不是溪,是老者一双足。脚趾随流弯曲,像树根,好长,好长。画题名:山魂。

此后,画家每年春天还来八公山,只是不再画画。这山、这树、这溪,一生得一幅足矣。

(选自《中国当代微小说 300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