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校新闻联播》旨在打造属于大学生的视频新闻阵地、报道全国高校的校园新闻为目的,为大学生提供展现美丽校园、表达师生情谊、讲述青春故事的窗口。 B、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出访吉布提期间,看望了在执行吉布提保障设施建设任务的部队官兵。范长龙说,海外保障设施建设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 C、书展本身就是一次集中的、有文化的营销活动,以包括周边活动和衍生品售卖在内越来越多元化,不断打开图书市场。 D、英国一所小学近日宣布,将不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降低老师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案准备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①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②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