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记叙文,回答下列小题。

幸福的秘密

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他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他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但想想爷爷,他又无法退缩。爷爷已经七十二岁,为了不给他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他尽孝?孝心哪能等呢。

他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他这个累赘。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他,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为了收养他,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都不来往。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他抚养成人,又供他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多次劝爷爷来城里,爷爷执拗不来,他这才悄悄动了买房的心思。

为了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他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他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当然欠外债的事,他会只字不提,不给老人增添心事。

这天,他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山脚下院门却深锁。他心中纳闷,大声喊爷爷,没人应,他赶紧去房间查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他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他家中一切都好。

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他的头轰的一声就大了,脑中一片空白。

直到黄昏的时候,才跟爷爷联系上。原来,爷爷就在他所在的城市!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他,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 , 他鼻子一阵发酸,眼泪就要掉下来。

看见他,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他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他环视四周,心酸又有些生气,您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爷爷像犯错误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儿,才下决心似的向他解释:“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邻村的盛子说了,想阻止,盛子说已买了,拦也拦不住了。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正好老相识家的这个厂,缺个看大门的,俺一说就来这儿了,活不累,虽说工资不高,但能顾住生活。”

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他一乐,俺早把账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工资全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他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落在桌面上,原来,他们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伴着内心那些生气、责备、心疼、温暖,他想他要赶快告诉爷爷那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秘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幸福的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第四段中写大伯和叔叔有什么作用?
(4)、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惊诧于陕北窑洞

    ①去延安,看见陕北窑洞的气派,甚是惊奇。

    ②陕北的窑洞居然从旮旮旯旯、坡坡坎坎的幽僻角落里强悍地钻腾出来,安安稳稳、大大落落地蹲居于宽展平整的地面上来了。而且蹲居得那么凝重、雄健,一样地背北面南,一样地高门深院,或陈列路畔,或散落田间,或垒立山脚,一律高擎了深邃的巨眼。广漠荒凉的陕北高原经它这么凝神一瞧,山水田园万种风情就一下子滚滚滔滔翻涌开来了。

    ③在一个春日既久,春意未足的天气里,从直罗东下至黄陵,又从黄陵北上经洛川、富县、甘泉到延安。千里路上,陕北的窑洞一座座、一排排、一层层,随了高原的起伏,如潮汐一般从眼前不断涌起,一次次将我从懵懂迷惘中唤醒,我的心不由得随它而起伏而澎湃。兰州市的设计者,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曾呼吁“为寒窑召唤春天”——这陕北的窑洞,莫非就是他头脑里一个远年的样板?哦,窑洞走向了阳光,春天走进了窑洞。一场山遥水远的巨大变迁,竟然在这里隆重而又静穆地呈现,使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一股莫名的惊恐了。

    ④是的,陕北的窑洞,虽是一副古旧姿态,但在技术上却早已走过了挖掘的时代,达到了一种纯粹意义的搭建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技术达到的程度下,摆脱沟沟坎坎的昏沉,缩短粱粱峁峁的迂曲,把一个个家庭呈现得一派光亮平坦,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陕北的窑洞里是有春天的。可是,既为搭建,却又终究没有走向轻巧、圆通,甚或精微。仍要固守一方土石的阵地,操行一套古老单一的陈式,不肯多行一步。它具有了原始抛挖难以企及的那份敞迭、规整、雍容、挺拔,却没有什么娇气,依旧心平气和地袭染了那身粗犷、憨朴、蛮拙和土里土气。

    ⑤将山里的大块的石料采运一些过来,抛平凿正了垒砌上去,石料得来不易,砌上正面已够气派了,后背蹲靠在土坎下吧,剩下两边挨不着谁就用黄土板筑了,内里是土坯箍起的窑筒。崖面石膏而坚固,拱门敞大而亮堂,通体却是一个敦实的土台子。乍一看去就要疑心它并非筑物,而是将哪座山切下一块来放在面前了。就是不讲究多少装饰,不崇尚繁琐的技艺,躬下的身子立起来,也还是一个原始的姿势。

    ⑥陕北窑洞对于黄土本体的某种别离和超越,使我觉得家乡窑洞一头扎进黄土深处的做法很是古老。然而联想到渭水之滨巍然耸立的西安古城、无定河畔统万城的残垣断壁,又觉着陕北窑洞的古老了。从家乡土窑洞到陕北的箍窑洞,再到古城堡的宏阔门洞;从抛挖旋挂到砌箍夯筑,再到砖包土筑。其间,技艺的断与续,筑物的陈与潜一定有许多难以说清的瓜葛。我想南北两座兴废古城的十万劳工中一定就有不少来自陕北的土工和泥瓦匠,古城的巍巍城郭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也提升了他们的技艺。他们的汇聚造就了圣朝大气象,他们的离散也一定兹生了无数民间小支脉,这聚与散是何等宏伟壮观而又余韵悠长!

    ⑦古老的城池大多已经废弛,或有尚存,也不过做了文物供人游览谈说去了,陕北的窑洞却在僻远的乡野悄然漫延,融入民间众生的生活常态。成为常态,便庸懒、世俗,粗鲁而且顽固。我想陕北窑洞,与家乡窑洞潜身于黄土深处,仰张了鼻吸和嘴巴,企图有所探寻的架式相比,只不过是打了一个含蓄的欠身而已。欠起的身子那么凝重、雄健,可是刚吐一口豪气就呆愕了。天风漫漫,高原奔突,一声凄厉喑哑的秦腔划空而过,眼前田园漫漶,幽影踔跃,恍惚之际,周身如遭电击一般忽拉拉烟水散尽,它挣扎7一下就沉潜了。沉潜于特定之方域,随成独到之风情。

    ⑧当然,人类对于黄土的剥离与超越从未停止。一路地看过去,似乎与现如今的许多东西一样,陕北高原的古老生态也在迅速改变。钢筋水泥的平房和小楼纷纷于大陌通衢之间醒目地崛起,俨然一派新媳妇当家的气势,古老的窑洞犹如年老的婆婆,只能识尽眼色之后悄悄地退居于边隅。一幕传统的家庭悲喜剧正在陕北大舞台上静穆地上演。也许,陕北窑洞仍然走不出南北两处兴废古城的命运循环,然而毕竟有一种现实留存的可能在。也就正巧看见一座城市的山脚显著地建起了伟岸的陕北窑洞群,是为文博之用,亦然供人观瞻评说。然而广袤的黄土地上,许许多多更为古老而原生的家园形态的消亡,恐怕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情了。这不禁让人一边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而感到庆幸,一边又不由地生出无限深沉的家园情愫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端阳忆旧

丰子恺

    ①我写民间生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读者都不解其意。有的以为这门里的人家姓王。我在重庆的画展中,有人重订一幅这类的画,特别关照会场司订件的人,说:“请他画时在门上写一个李字。因为我姓李。”这买画人把画当作自己家里看,其欣赏态度可谓特殊之极!而我的在门上写王字,也可说是悖事之至!因为这门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日正午用雄黄酒写上的。

    ②我幼时看见我乡家家户户如此,所以我画如此。岂知这办法只限于某一地带;又只限于我幼时,现在大家懒得行古之道了。许多读者不懂这王字的意思,也挺难怪的。

    ③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老虎头、桃叶、蒲剑可以驱邪;蜘蛛煨蛋可以祛病;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至于门上的王字呢,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

    ④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我独记惦门上这个王字,是为了画中的门上的点缀。光裸裸的画一扇门,怪单调的;在门上画点东西呢,像是门牌,又不好看。惟有这个王字,既有装饰的效果,又有端阳的回想与纪念的意味。从前日本废除纸伞而流行“蝙蝠伞”(就是布制的洋伞)的时候,日本的画家大为惋惜。因为在直线形过多的市街风景中,圆线的纸伞大有对比作用,有时一幅市街风景画全靠一顶纸伞而生成;而蝙蝠伞的对比效果,是远不及纸伞的。现在我的心情,正与当时的日本画家相似。用实利的眼光看,这事近于削足适履。这原是“艺术的非人情”。

(选自《丰子恺散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怎样读书

顾颉刚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是有特殊兴趣所致。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喜欢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办法。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③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⑤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