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镇江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种,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2)、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材料一里的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如下: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联合共产国际。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

——摘编自张士义等《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

材料二   遵义会议是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转折点。首先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把持的三人团,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为正确探索革命道路提供了组织保证;其次在遵义会议上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三,遵义会议在思想上开始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内占了主导地位。

——摘编自朱乔森、李玲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

材料三   中共七大确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由此相应的,确认“毛泽东思想”是一切分析和行动的指南。在新的党章中进一步宣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一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每一座桥不仅是一部厚重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讲述者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梦想,以独特的姿态,讲述着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迈向现代的壮丽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凝聚革命精神之桥——泸定桥】

材料一

                                图1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

——摘编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

【象征民族精神之桥——卢沟桥】

材料二

                 图2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

——摘自人民日报1962年3月4日《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通向繁荣富强之桥——深中通道】

材料三

                                   图3

深中通道,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运营。它是连接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跨江通道,深中通道的建设实现了多项创新和突破,创下了10项“世界之最”。这些创新和突破不仅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贡献了中国经验,也助推了大湾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其建成通车将彻底改变珠江口整体路网格局,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24.9.30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