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                !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1)、语段中,此时的“他”想要的“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是什么?

(2)、语段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中后来“他”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地说一说。

举一反三

                                                                                                       往天空写字
                                                                                                          谢汝平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手机》,因其精彩的情节、出色的表演以及非常贴近生活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电视剧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儿时的严守一和张小柱拿着废矿灯,往天上写字。张小柱写的是:娘,你不傻;严守一写的是:娘,你在哪儿?据说字迹能在天上停留五分钟。而当严守一家庭与事业都遇到挫折时,又恰逢其作为心灵归属象征的奶奶离开人世,办完丧事的那天晚上,夜特别黑,伸手不见五指,严守一拿着手电筒往天上写:奶,想跟你说话。那字迹在天上,整整停留了七分钟。看到这里,让作为观众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为了打破沉闷而伤感的气氛,我跟一起看电视的妻子和儿子说,小时候,我也经常用手电筒往天空写字。儿子对我的话非常感兴趣,追问我在天上都写了什么字。我一下子愣住了,虽说小时候经常用电筒往天上照,那也只是一种好奇,是对遥远夜空感到神秘而已,在记忆里虽然经常出现往天空写字的情景,但写了什么字却真的记不得了。儿子对我的回答感到很不满意,非得我好好想想到底写了什么?妻子对我小时候的事情也产生了好奇,与儿子一唱一和,非得让我回忆写了什么。
         于是,我的记忆回到了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用手电筒去捉知了、掏麻雀,闲暇的时候就会一起用电筒往天上照。看着笔直光柱射往漆黑的天空,光亮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感到天空太神秘,而自己太渺小,心中更多的是恐惧和迷茫。在这种心境下,几个人便晃动手电,让手中的光柱像一把剑一样,互相追逐与砍杀,俨然每个人都成了手握利器的英雄,心中才略微好过一些。后来,我们便往天空写字,我终于想起每次写的似乎都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89”,不为别的,就是这几个数字写来顺手。儿子知道答案以后,显得很失望,问我,难道当时就没写点别的,就像严守一张小柱一样,他们写的字是那么的感人。
         我的确没有写过别的,不仅在天空写字,就是有时用树枝在沙滩上写字,或者调皮时撒尿在雪地上写字都是写的阿拉伯数字,看样子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而已。看着儿子失望的样子,我反过来问他,假如你在天空写字,会写什么呢?儿子听了我的话,思索了一会,然后拿来手电筒,透过窗户,认认真真地往天上写起来。沿着手电筒的光柱,看着儿子一笔一划写的是:我爱爸妈。那字迹在天上亮了很久,仿佛永远都不会消失,那一刻,我和妻子的眼睛都湿润起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看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 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核不稳定的核素,由于中子与质子比例失衡,容易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当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就会释放各种射线,如γ(伽玛)射线,β(贝达)射线等,当这些射线作用于人体生物细胞或基因,把射线能量转给被作用的组织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一系列生物改变,称为辐射生物效应,这种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是辐射剂量大小。
评价辐射剂量的国际单位为Sv(Sievert,希沃特,也有翻译为西弗特),是一种辐射吸收剂量当量的单位。一般情况是接受辐射剂量越高,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越大。公众人体全身一年可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mSv , 即使当短时接触核辐射的辐射量近100 mSv时,一般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辐射剂量超过100 mSv,则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接受辐射剂量在100到500 mSv时,人们一般也不会有异常感觉,但检测可发现血液中白细胞数会减少。当辐射剂量达1000到2000 mSv时,才导致轻微的放射疾病症状,如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红细胞减少等。只有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才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
由于生物组织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耐受能力,即使接受辐射剂量相同,不一定都会产生辐射损伤。产生的辐射生物效应程度与吸收剂量、辐射种类、射线能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等有关,微量的放射性辐射不会危及健康。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后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在铀元素的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如铯-137和碘-131同位素。在核泄漏后的核污染中,由于放射性碘-131具有挥发性,容易进入大气层空气,飘散到其他地方,污染周围。放射性碘-131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食入污染的食品和水对人造成伤害,同时也可通过皮肤吸收,以及沉积的放射性碘产生的外辐射等对人群造成伤害。由于放射性碘-131半衰期不长(只有8天左右),在空气中飘移时慢慢衰变减少,同时由于大气的稀释,飘离日本后剂量已衰减到非常小,接近天然本底辐射。其次,碘-131释放的γ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2米,β射线更短,约1-10毫米,大家如果不接触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就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树,故乡的一颗美人痣

刘福田

    ①秋阳,拂去蒙在尘封往事的灰土,一树挂满红灯笼的柿子,让些许已经逝去的记忆,清晰而敏感起来……

    ②老家的秋,灿烂如火,在地头田畔三三两两生长的柿子树,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红的柿子,挑开了记忆中的层层帷幕,满脑子里闪现的全是老家后院那棵大柿子树……

    ③据父亲讲,那棵柿子树至少已60岁高龄了。它高大的树干就有8米多高,巨大的墨绿色树冠,覆盖着地面方圆将近十平方米,棕褐色树皮已经斑斑驳驳,树心部分已空了。攀在地面的庞大树根像神话中龙的利爪,扎根在我家院后。

    ④每年春天,柿子树抽梢了,长出茂密的嫩叶,叶片枝头缀出点点乳白色花蕊。春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浓烈馨香,沁人心脾,细小的花蕊招蜂引蝶,勤劳的蜂蝶呼朋结伴而来,为柿子树做媒传粉。

    ⑤入夏,雨后初霁,几声蝉鸣,那泛着浓绿光亮的树枝叶间,已点缀着时隐时现的小柿子,青青的小果粒像挂在碧空中的绿珍珠,让我们围着老柿子树屏息心醉。

    ⑥秋天,踏着细雨和凉风而来,那挂满枝头的柿子日渐成熟,棕褐色的小果皮已发出诱人的光泽,站在树底下,仰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总禁不住童年口馋的诱惑。放学时,围着柿子树,捡着砖头块猛砸树干,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 , 只要柿子一到手,也不用水洗便咬上几口,涩涩的苦味顿时溢满口腔,数不清吐了多少次,但还手握着,那种苦涩,填充了我童年的好多时光。

    ⑦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它洗净,储藏在保持温水的大锅里,两三天后,爷爷就让奶奶拿出来给我和弟弟还有我的小伙伴们吃。显然,我的亲朋邻居也就都随着奶奶的方巾尝到了甘甜清爽的柿子。

    ⑧爷爷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来,爷爷的心也像这棵柿树一般,慈祥而深沉。

    ⑨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经过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典载荷外,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嫦娥四号发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探轨道器LRO团队与嫦娥四号工程团队科学家进行了密切沟通,就月球与深空探测合作进行了讨论。

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以来,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要经验。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

    5月15日,《自然》杂志发布了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一篇文章,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硏究结果,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要知道,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是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美国人评论称:“根据这项新的硏究,史上首次登陆月背的中国嫦娥四号,再一次实现一个首次,并正在揭示月球最大的谜团。”这是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7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纸的胜利(节选)

[俄]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①因泥巴落在根尼亚的背上,他一哆嗦,未等第二团泥巴砸下来,他就急忙拔腿连蹦带跳地向自家门口奔去,紧跟着,一句杜撰的打油诗像一梭响亮的飞镖一样穿过:“瘸腿根尼亚,鼻涕流到家!”

②根尼亚望了望四周:科利卡正跑来跑去,小女孩们尖叫着,而在他们身后,站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热尼卡——所有没给他当过小跟班的孩子都是他的敌人。天黑了,根尼亚酣然入睡,母亲和外婆在桌旁坐了好一会儿“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欺负他?”外婆终于悲苦地喃喃道。

③“我想,应该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根尼亚过个生日。”母亲答道。

④“你疯了吗?”外婆吓了一跳,“那些人可不是一般小孩,分明是一伙强盗。”

⑤“我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母亲愁容满面地应道,“应该烤点儿馅饼,做一桌好菜招待他们,总之,得给孩子们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活动。”

⑥宁静而温柔的春天来临了,污泥也都干了,磨得锋利无比的草叶覆盖了先前垃圾成堆的院子,人们似乎不管多么费力,都没法把院子弄脏弄乱,庭院里始终干净整洁,绿草如茵

⑦生日前夜,母亲告诉根尼亚,要为他举办一场真正的生日会。“我谁也不想请。妈妈,不要。”根尼亚恳求道。

⑧“要。”母亲简短地回答。看她眉毛抖动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没法逃避了。

⑨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第二天来家里玩,热尼卡是她单独去找的:“还有你,热尼卡,你也过来吧,”他眼神冷漠而成熟地看了看她,“我会来的。”热尼卡平静地回答。

⑩根尼亚忧郁地环顾房间,令他不安的,是那架漆黑发亮的钢琴,似乎别人家都没有这东西。更可怕的是琴上的贝多芬面具,到时候一定会有人阴险地问他:“这是你爷爷吗?还是你爸爸?”

⑪将近四点钟,大桌上已经摆好了待客的一应物品。

⑫根尼亚坐在窗边,背朝着餐桌,竭力不去想那群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闯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船。

⑬他是这项纸艺的能工巧匠。他在折纸技艺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发明了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东西……他转动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惶恐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⑭他们来的时候刚好四点整,是结伴一起来的。大家彬彬有礼地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加入酱色的樱桃,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

⑮所有人都举杯庆祝,妈妈则抽出一把方形椅子,坐到钢琴前,弹奏起《土耳其进行曲》。一对小姐妹着迷地盯着她在琴键上飞舞的双手,母亲又弹奏了几首舒伯特的曲子。

⑯这场生日活动的主角正紧张地盯着盘子,手掌汗涔涔的。“根尼亚,”外婆突然声音甜腻地问道:“你要不要也弹一首?”母亲向外婆投去忐忑的目光。根尼亚的心脏差点儿跳出嗓子眼儿!母亲瞧见了根尼亚变得惨白的脸,猜透了他的心思,补救道:“下次吧,根尼亚下次再弹。”

⑰孩子们都向根尼亚投来不可思议的目光,胆大机灵的瓦莉卡半信半疑,甚至带点儿欣喜地问道:“他也会弹吗?”热尼卡用最不知羞的目光把整个房间审视了一遍,之后,他终于指着那个面具问道:“穆西阿姨!这是谁啊?普希金吗?”

⑱母亲微笑着,温柔地答道:“热尼卡,这是贝多芬,一位德国作曲家。他是个聋人,但写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德国人?”热尼卡警惕地反问道。

⑲母亲连忙替贝多芬洗脱嫌疑:“他去世很久很久了,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法西斯诞生之前很久。”

⑳“你们想听我弹贝多芬的曲子吗?”母亲问道。

㉑“请吧。”热尼卡表示同意,然后母亲再次把凳子抽出来,开始弹奏根尼亚最喜欢的曲子《土拨鼠》,热尼卡和所有人都静静坐着,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尽管糖果早就被他们消灭了。

㉒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但此时某种类似于骄傲的情绪第一次在他心头闪过:这个弹奏贝多芬乐曲的人是他的妈妈,没有人嘲笑她,所有人都在仔细听着。

㉓母亲停止了弹奏,母亲提议玩方特游戏,不过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热尼卡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他把小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根尼亚,给女孩子们做几个方特吧。”母亲请求道,同时把报纸和两页厚实的纸张放到桌子上,根尼亚拿起纸来,思考片刻,就折出了一个纵向的弯褶……孩子们的小脑袋齐齐地向桌子这边凑了过来,小船、杯子、盐瓶、面包篮、衬衫……他每完成最后一步,做好的小东西马上就被等待已久的手一把夺走。

㉔“还有我,给我也做一个!”“他已经给你做了一个,真不害臊!该轮到我啦!”

㉕“根尼亚,请给我做一个杯子!”

㉖“‘小人儿’,根尼亚,给我做一个小人儿!”

㉗所有人都忘了方特游戏。他给大家分发那些纸做的稀罕玩意儿,所有人都笑着,都向他道谢。

㉘他是幸福的,这种感受他只在梦中体验过。

㉙热尼卡在窗台上摆弄一张报纸,他把小船展开,然后试着重新折一遍,但怎么也折不好,于是他走到根尼亚面前,碰了碰他的肩膀,生平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请求道:“根尼亚,帮我看看吧,下一步怎么折……”

㉚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