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承信,字守真,其先沙陀部人。父光远,仕晋至太师、寿王。承信,光远第二子,幼以父任,自义武军节院使兰州刺史,历宣武、平卢二军牙校。开运初,光远以青州叛,少帝遣李守贞等讨之,食尽势穷,承信兄承勋劫其父以降,青州平,光远死。承信与弟承祚诣阙请死,诏释之,以承信为右羽林将军,承祚为右骁卫将军,放归,服丧私第,寻安置郑州。初,光远送款契丹求援,兵未至而光远降。及契丹来寇,承勋为郑州防御使,召数其罪杀之。以承信为平卢军节度,继父职。仕汉历安、廊二州节度 , 累加检校太师。周广顺初,加同平章事。诸将西讨刘崇,承信表求预行。以郊祀恩加开府阶,封杞国公。太祖即位,时杨承信帅河中,或言其反侧未安,命魏丕赐承信生辰礼物,阴察之。还,言无其状。世宗即位,进韩国公。显德初,征淮南,为濠州攻城副都部暑,改寿州北寨都部暑兼知行府事。会吴遣骁将鲁公绾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俯瞰城中。时大军已解围,大将杨承信将轻骑断吴人饷路。寿州平,累战功,擢忠正军节度、同平章事。时寿州残破,徙州治下蔡,承信既增广其城,又遣监军薛友柔败淮人六百余于庐州北。恭帝即位,进封鲁国公。宋初,加兼侍中,来朝,会征李筠,命为泽州西面都部署,筠平,移镇河中。乾德元年,进封赵国公。二年,卒,年四十四,赠中 书令。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具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薄镇刻励为政而不苛故能始终富贵。其卒也,蒲民表乞祠之,则其遗爱之在人者可知矣。景德四年,录其孙松为奉职。

(摘自《宋史·杨承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藩镇刻励/为政而不苛/故能始终富贵 B、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藩镇/刻励为政而不苛/故能始终富贵 C、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藩镇/刻励为政而不苛/故能始终富贵 D、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藩镇刻励/为政而不苛/故能始终富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诣阙,即奔赴皇宫、朝廷或来到都城。“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借指朝廷或京城。 B、服丧,中国古代服丧制度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C、节度,即节度使,我国古代某段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D、郊祀,中国古代君王举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郊外祭祀天地,感恩上苍,北郊祭天,南郊祭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承信深得器重。杨承信年幼时就因父亲的恩荫而赐官,后来多次封官晋爵,相继封为杞国公、韩国公、鲁国公等。 B、杨承信家世复杂。杨承信是叛臣之子,他的父亲占据青州反叛,后来兵粮耗尽,他的长兄劫持了父亲,开城门投降。 C、杨承信战功赫赫。杨承信率领轻骑兵切断吴人运粮的道路立下战功;寿州残破,他既扩建寿州城池又派人击败淮军。 D、杨承信勤政爱民。杨承信去世之后,蒲州的百姓上表朝廷,请求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他遗留于人世间的爱可想而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契丹来寇,承勋为郑州防御使,召数其罪杀之。

②会吴遣骁将鲁公绾帅十余万众溯淮奄至,跨山为栅,俯瞰城中。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故名声莫不闻。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 , 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 , 止之为义,非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

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 , 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