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

“你们也不用通知我父母,判多少年我都认,我能做我自己的主……”很难想象,说出这话的是名17岁的少年。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名满脸稚气的少年和他三名同为“00后”的好友组成盗窃团伙,在深夜通过损毁门把手、打开U形锁、钻门缝等方式,专挑饭店和临街商铺下手,随即分工,轮流实施入室盗窃,先后作案35起,涉案金额2万余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特征?
(2)、为了远离违法犯罪,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也是国家法制宣传日。据此,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以“强法治素养,做守法公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一起来参与。

【案例分析】3月22日,某地警方发布警情通报:近日,在安庆开往合肥南的G8324次列车上,无座乘客李某霸占女乘客的二等座,拒绝让座。经过列车长多次劝说无效后,乘警三次警告无效后强制将其带离,最终李某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1)请从自由与规则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中警方这样做的理由。

【行动指南】小明、小亮和小海在公交站等车。突然,一个男青年持刀抢了一个阿姨的皮包,并狂奔离去。见此情景,三人的做法各有不同:小明心想,和他没什么关系,于是他假装没听见。小亮心想,见义勇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大喊一声后便冲了上去。小海一边大喊“抓小偷!”,一边跑向附近治安岗亭找人帮忙。

(2)你认为三名同学中,谁的做法更可取?为什么?

【警钟长鸣】8月12日,202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座谈会在贵州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贵定监狱)召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新特征,未成年罪犯的教育改造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更加关心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以“预防”和“守法”为关键词写一段寄语,告诫同学们要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