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①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年平均气温-25℃;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②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③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的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高低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格外松软,人走过去,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④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并列。南大洋贯通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如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乘风破浪。

    ⑤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⑥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⑦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⑧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⑨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原文有改动)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

(2)、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冰的特征,并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对海冰特征进行说明的。

(3)、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八岁,一个人去旅行(节选)

吴念真

       她一直看着我,凹瘪的嘴一直不停地嚼着什么,让我有点不自在、有点害怕起来。于是,我只好转身跪到椅子上,面对车窗假装看风景。可是火车一下子开进了三貂岭和牡丹之间那段超长的隧道,风景不见了,窗户上又反射出那个老婆婆的身影。也许是因为车厢里白白冷冷的灯光,她的脸显得有点吓人。在轰隆的车声中,我忽然听见她出声说:“囝仔!”

       我回过头去,看见她正向我招手。

       刹那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婆婆好像察觉我的犹豫,伸手从空空的菜篓子底捡起两三个小小的、有点熟过了的芭乐说:“来,这给你吃!”

       我只好慢慢走了过去,低着头,慢慢地接过芭乐。

       不过,就在那一瞬间,我却再也不怕了,因为她身上有着跟祖母一样的味道,那是擦在头发上的苦茶油的幽香。

       她把我拉到她身旁坐下,一边说:“这没人要的,你吃。”

       一直到我咬下第一口芭乐之后,她才问我:“你一个人要去哪?”

       我说宜兰。

       她似乎一点也不惊奇,笑着说:“这样,阿嬷就有伴了!阿嬷要到罗东,你下车的时候刚好可以叫我一声。”然后,好像很放心似的,把手上吃剩的半个芭乐放进口袋里,又交代我一声:“要记得叫阿嬷哦!”随即便轻轻地、舒服地靠向椅子,闭起眼睛睡了。

       我有任务在身当然不敢睡,其实,也睡不着。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期待。

       我知道过了三貂岭的隧道,另一个更长的隧道就在石城附近。每当火车穿过这个隧道,天地彷佛就开阔明亮起来,无边的海洋会一下子蹦了出来,出现在车窗外,于是我将会看到湛蓝、起伏不停的海,看到船,看到远远的一个小岛,看到缓缓扇动着翅膀慢慢掠过海面的鸟群……对一个山上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幅令人期待的风景,一个始终眷恋的记忆,绝对没有放弃的理由。

       那天,我便跪在座椅上,一口一口慢慢嚼着芭乐,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几扇毫无阻挡的车窗,满足而感动地重温那样的经验,要多久就多久,没有人会叫我下来坐好。阳光很强、很热、而且刺眼,但我一直面对车窗,拼命装载眼前的风景,开心地想唱乱七八糟的歌。

       忽然,我感觉好像有人慢慢靠近我,最后甚至整个人都重重地倒在我跪着的腿上。低头一看,是老婆婆!她歪倒在椅子上,头靠着我的腿,而全身却正滑向地面。我想拉住她的手臂,想把她往椅子上拖,可是拖不上来。她灰白夹杂的头发下的脸青白青白的,像夏天晚上常闯进屋子里的一种大蛾,连嘴唇也一样。

       我忽然想到:她会不会死掉了?因为她的脸几乎是冰的。我想叫她,可是,却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在这同时,我已经听见自己的声音叫着:阿嬷!阿嬷!

       阿嬷没有反应,我用力摇晃她,她还是一动也不动,我急得想哭,忽然又想到村子里矿坑出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喊:救人喔!救人喔!然后全村人立刻像被水浇到的蚂蚁群一样冲过来的情形。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胆怯地喊道:“救人!救人喔!”

       这一叫,有用了。一堆人全过来了,一边问说:“怎样啦?怎样啦?”

       我说:“阿嬷好像死掉了!”

       众人一阵大乱,我被挤到一旁去,听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没见过她呢,谁认识啊?这么老了,还带孙子出来做生意!”我真想跟他们说:我不是,我不是她的孙子!可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有人在帮阿嬷抓痧,用力捏着她的肩膀和背脊。她始终闭着眼睛,被人家翻来翻去,像布袋戏偶一样,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只是背过身去,不敢出声。

       人声依然嘈杂,有人说:“喂,谁有万金油还是白花油?”

       我毫不迟疑地说:“我有!”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万金油,递给从人群里伸出来的一只手。

       这时,有人发现我在流泪吧,有一个女人说:“不要哭,不要哭,阿嬷没事,傻囝仔!”她拉我到阿嬷面前。阿嬷眼睛睁开了,有人正用我的万金油在帮她擦额头和太阳穴。那女人跟她说:“阿婆,还好你带孙子出来,不然,你昏死到苏澳还没人知道!孙子这么聪明、孝顺,你很有福气呢!”

       我又急着想跟他们说:我不是她的孙子……但还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到阿嬷一边笑着频频点头,一边眼泪却从她眼角流了下来。

       “阿嬷要照顾好哦!回去跟你爸爸妈妈说,阿嬷这么老了,不要让她挑太重、跑太远,记得哦!”人们叮咛着,我和阿嬷一样,流着泪,频频点头,静静地看着他们慢慢散去。

       在火车规律的摇摆和“喀答喀答”声中,海,看不见了。

       我知道,下一站就是宜兰。

       阿嬷没说话,一只手里捏着什么,另一只手把我的手拉过去。

       我感觉到她塞给我好几个铜板。

       “我不要,我妈妈说不能乱拿别人给的钱!”

       “你真傻呢,妈妈问你,你就说是阿嬷给你的,阿嬷不是别人啊!”

       后来,我拿了阿嬷的钱。一直捏在手里,一直到下车。然后,我站在月台上,看着火车关上了门,离去。最后一眼的阿嬷是笑着的。

       当我走出火车站,向附近的姨婆家走去,一边把手上的铜板放进口袋的时候,才发现,我忘了把爸爸给我的万金油拿回来了!当姨婆惊讶地看到我一个人出现在她家门口,大呼小叫地骂起爸爸的时候,我还在想那半盒万金油的事。

       想,它现在会在哪里呢?

       回程的火车上虽然没有万金油,我还是没打瞌睡。

       最后,当我背着雨伞和姨婆送的五斤青蒜回到已经昏暗的村子,远远地看到在路口不知道已经等候多久的祖母的身影时,忽然发现,她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

       怎么会?

       我很急地跑向她,并且大声地叫着:“阿嬷!阿嬷!……”

﹣﹣选自《读者》2012年第6期

     【注释】①阿嬷(mó):对老年妇女的称呼。②囝(jiǎn)仔:指小孩或孩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 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少年水里

    老师傅粗大的手在黄泥的圈窖里搅拌,有时连脚也踩进去,一身都是泥。

    “这一带都做大缸,都是亲戚,你们每家随便看吧。”老师傅跟大伙儿说,三十几名年轻学生便散开了,三三两两在村落里串进串出。

    黄泥被揉成一大团,像一尊佛,端端坐正在像蒲团的辘轮中夹,老师傅端详着面前这一堆土,好像看着自己的一生,只有几秒钟,没有几个人发现,像是仪式里最慎重的默祷。

    仪式过了,他用右脚的脚掌在辘轮的边缘一推,辘轮像着了魔似的飞快旋转起来了。

    中央那一堆像佛的黄土,也跟着旋转了起来。

    老师傅好像等待猎食的兽,一刹那间高耸起肩膀,两只粗厚的大手直直插入泥土中。

    在急速旋转的泥土中,他粗厚的大手成为稳定的轴心。泥土柔软湿润,仿佛刚刚绽放的花的蓓蕾,一瓣一瓣向外展放张开。

    泥土的形状不断改变,是在手的拉扯和挤压间变化。但是因为速度很快,反而不觉得手在用力,只感觉到老师傅宽厚的背膊都高耸拱起,好像力搏野兽般的用劲。他的手却只是轻轻触碰着泥土,泥土如同有了符咒的力量,开始往上旋转。

    一具大缸底座的容器空间逐渐形成了。底座直径大约三十公分,器壁四周微微向外张扬,构成细微的弧线。

    拉坯拉到大约三十公分左右,老师傅停止了。他把推动辘轮的右脚搁下,两手收回,安静地端视这刚刚成形的大缸粗坯,和他的体形一样,重大厚实,很难动摇。

    “底圈要放在屋脚阴凉处阴干,等土质稳定了,再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连续上半部。”

    老师傅搬来一座已经阴干好的缸底,另外揉了一团土,把土扯成手臂粗的泥条,在底座的上缘快速地盘筑起来。泥条像蛇,盘踞而上,逐渐堆高,完成了一只高有六十多公分的水缸。

    “现在没有人用这种大土缸了。满街都是塑胶缸,又轻便,又便宜。”

老师傅一面休整缸缘的泥土,做出一圈弧形的器边。又用席子村垫在泥土表面,右手执木槌。轻轻在还潮湿的器表拍打,使原来条状的泥土融合成一片,泥土的表面也印上了一条条编织的席纹。

    “那为什么还要做?”

    “不做这个,做什么呢?”老师傅摊开染满黄泥的大手,憨直地笑着,“从十六岁学做缸,四十多年了——最盛况的时候,一天做四百个粗坯,远近都夸耀赞美说:是能干的师傅。

    他又揉了一堆土放在辘轮上,自言自语地说:“不做这个,做什么呢?”

    整个村落里都是缸。大大小小的缸,重重叠叠,一摞一摞堆成高山一般的缸,有的用粗草绳捆扎,有的大大小小套在一起。有的歪倒了下来,砸碎了,压裂了,散置在院落,街道,斜斜的山坡上。

    木槿一丛一丛开紫色的花,也夹杂着美人蕉,黄的,红的俗艳颜色,招来四处飞舞的彩蝶,钻进花里,蠕动着,吸食着甜腻的蜜。

    一名十六岁姓潘的少年站在堆满了缸的土坡上,手叉在腰间,踌躇自满地俯瞰浊水溪的源头从高山间远远流来。

    夏季的河流浅滩处露出大大小小的河床,河床上满是卵石,丛生着杂草。水流不大,在卵石间形成清浅的水塘。牵牛的儿童仰躺在卵石地上看天上的云。云飘逸过的影子,每一朵都像水牛的动作,而真的水牛泡在水塘里翻滚,使一塘水都变黄泥般混浊。

    从斜斜的上坡上下来,老师傅肩膀间特别巨大的关节骨骼架于,特别厚实有劲的肌肉,使他走路的样子也蹒跚如一头身躯笨重的牛。

    他走进无数大缸堆到天际围出的小路,他满意地看着,一直堆到天际都是缸,一直延长到天际都是缸,他听到大缸里一些寄食的猫的争吵声。蹑手蹑脚,他轻轻走近,一躁脚,把吓得一阵烟逃窜而去。

    老师傅独自哈哈大笑,两手叉在腰间,又看了一次缸的上方一条窄窄的,但颜色蓝得仿佛浦得出水来的故乡的天。

(出自蒋勋散文集《少年台湾》)

【注】①水里,地名,位于台湾省南投县。

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迈入新时代,人们有了新的生活追求,逛花市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位于昆明滇池东岸的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让我们一起走进斗南花海,感受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吧!

斗南花海

原因

①来到云南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门口,就看见不断有人抱着大捆大捆的鲜花兴冲冲走出来,我差点被撞到。“不好意思,买得太多,太高兴了!”那人赶忙道歉.怪不得外省朋友来逛过花市后都激动地说:“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鲜花,简直惊呆了!”

②走进大厅,百合、桔梗、玫瑰、茉莉、满天星、水晶花、勿忘我、向日葵、蝴蝶兰、郁金香……这些鲜花堆满柜台,如锦缎铺展开来,直至大厅尽头。商家店铺里是花,人行过道上是花,人的怀里也是花,漫天漫地的花像一条彩色的河流在流淌,流淌出斗南这个花的海洋。

③在这花海里走动的人摩肩接踵,有穿着入时的年轻人,有步履稳健的中年人,还有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姑娘们常会买一顶花冠戴在头上,头上的花朵随步摇颤。她们不是要与花比美,而是要与花相映相融。

④____?斗南的人们世代种花。“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岁月更迭,从挑担售卖,到花农自发形成一条鲜花交易街,再到一条又一条街的递增.如今,斗南终于发展为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

⑤花市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卖花人。其中就有个卖雏菊的姑娘——小菊。小菊是成都人,她说自己永远记得六年前的生日,朋友们不约而同都给她送鲜花。小小的房间被鲜花簇拥,也被幸福环绕.从那时起,到昆明卖花的梦想便开始在她心中萌发.来到斗南后,她每晚在热闹拥挤中批发鲜花,然后连夜修剪枝叶、捆扎花束,天亮搬上柜台。她的手指被染成了墨绿色,手掌也有划伤,但她始终微笑着,还常常送给顾客一两枝特别鲜美的花。她的鲜花丛中,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愿你屋里有花,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⑥安徽女子阿艺深谙插花艺术、熟知花语学问。她制作的迎宾花束甚至上了新闻!她说:“卖花是一门艺术,买花也包含学问,不同的花寓意不尽相同。就像玉簪花,花朵洁白无瑕,不染尘埃,将其送给亲友,能表达对他们幸福美满的祝福和祈愿;再如康乃馨,端庄大方,芳香清幽,将其送给长辈,能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爱。”可以说,每一朵花都是斗南的馈赠,都在诉说着各自的盎然诗意。

⑦斗南百花竞放,把难以计数的尚美之心集合在一起。这里的花朵绚烂了多少房厦,浪漫了多少时光,联通了多少友谊,抚慰过多少心灵,寄托过多少思念,谁也说不清楚。当手捧花束离开时,我真想转身,把散发着芬芳的花束送给那些可爱的人,并讲述那些“鲜花般的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