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宿迁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忆往昔,郑和壮举,美 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壮举”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最南端 C、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最南端
举一反三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的国家战略,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00年左右的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道路,而是一个绵延4000英里,将太平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的贸易网络。这条路上运输的货物都是奇珍异宝——黄金、宝石、香料、丝绸,伴随货物传送的还有故事、思想、信仰,以及本文故事的关键——技术。

于阗(今新疆和田)在8世纪时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为来往客商提供水与食物补给,同时也生产丝绸。于阗的说书人创作了一则传奇: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住在出产丝绸的帝国。有一天,她的父皇要把她嫁给遥远的出产玉石的国家的国王。产玉的王国不能出产丝绸,因为皇帝将产丝技术视为机密。公主决定把丝绸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新子民,于是想出一条妙计。她准备好所有的东西,蚕茧、桑树种,把它们都藏在自己的凤冠里。她知道自己出发的时候,皇帝的侍卫不敢搜她的身。这就是于阗国得到丝绸的故事。

本画版出土于于阗的一所寺庙,这所寺庙中有佛像,也有印度教的湿婆与梵天画像。其他寺庙也都同时供奉着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诸神,还有一些本土神。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丝绸是如何传到于阗的。但我们知道,观念、故事、神灵和丝绸确实在丝路上双向传播着。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郑和出使促成的中外交流(部分)

出使国家

输入当地的技术

带回中国的物产等

暹罗(今泰国)

☆种植小麦

☆在山坡开垦梯田

☆使用海盐,当地人不再食用碘含量低的矿盐

☆耐藏且不易蛀坏的暹米

☆暹罗出产的紫檀木,因其质地坚硬,可用作造船

爪洼及旧港(今印度尼西亚爪洼岛及苏门答腊)

☆建屋技术

☆耕种技术

☆弈棋(围棋)和皮影戏

☆各种香料,如胡椒、苏木、槟榔等

☆点燃后防疫症的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材料四:中国商货在西南洋市场的扩充,刺激了国内工艺品的生产,不但使得国库充盈、民生日裕,也鼓励了国人向海外拓殖发展的兴趣。虽其后以郑和的逝世(宣德末),加上朝中大臣鉴于维持舰队、赏赐贡使,靡费不赀,因而停止了远洋探险的活动,但是沿海居民到南洋经商的风气,迄明末犹未止。

材料五: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中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成果丰硕,促进了中非的共同进步写发展。

【源远流长】

材料一:在中国的明朝初期,非洲东海岸的人民几次迎来了东方大国的庞大船队。船队长官每次下船后,都与当地民众进行了友好交流,并赠送了许多物资。在这支船队回国时,当地民众又献上一些特产,其至还派出使者随船而去,希望加强友谊。

【团结奋斗】

材料二:1955年,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亚非29国,纷纷派代表参加了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率队参会。针对美国发起的挑拨,他仅进行了18分钟的演讲。就化解了矛盾,赢得了支持。从此,参会各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了“万隆精神”,谱写了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患难真情】

材料三:20世纪中期,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决定合作修建一条铁路——坦赞铁路。当他们向美国寻求资金、技术支持时,遭到了冷遇。当他们向苏联寻求支持时,又遭到冷遇。就在他们绝望之时,中国主动进行援助,并在几年内建好了铁路,促使两国经济得到大发展。同时,中国还向非洲人民援助了一些粮食,派去了医疗队。

20世纪70年代初,当中国希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可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赞比亚等国却大力支持中国,并在1971年促成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合作共赢】

材料四:2019年,埃及、南非等国派出高级代表团,参加了中国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中非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中非友谊进一步深化。

——本题材料改编自教材和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