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   )
A、适应皇权进一步加强的需要 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D、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元至元二年(1336年),他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垂,为官清正,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刘基在极端腐败的元末很难得到重用,在蒙古贵族眼中,他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三十岁那年,刘基首次辞职。在数次重新起用和辞官之后,刘基对元朝心灰意冷,隐居青田,期间撰写了《郁离子》一书。他用生动而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了元末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为解决这些矛盾作出了设计。后人评价说:“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下婆州,力邀刘基出山。五十岁的刘基到达应天,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留帷惺,预机密谋议”。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基又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1367年授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此后《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遣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遗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且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干五百一个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成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洪式九年废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改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三司的设置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一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这样,“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督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材料四: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