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常要商人贩卖货物,既没有受饿挨冻的人,也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译文

材料二 经过从汉末至隋朝统一约四百年的开发,昔日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焕然呈现出“连宇高甍,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江南基本经济区。

——摘编自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当时江南经济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
(4)、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举一反三

了解人类迁徙的历史,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获取发展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持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及这一现象所持续的时间。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地中海地区一直是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旅行者的重要交会处。人们渡海移居克里特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万年以前。著名的迦太基人汉尼拔曾带着非洲战象穿越地中海。从8世纪开始,穆斯林频繁进入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南部和马耳他。

——摘编自罗宾•科恩:《3000年人美迁徙史》

(2)地中海位于地图中的(填写字母)根据材料找出地中海地区交流的三种类型。

材料三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城镇人口“所从事的产业为非农业生产性产业为主的人群及其家庭”。1990年以后,中国大陆在统计学领域以“城镇人口”用语,代替之前“非农业人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人口迁徙带来的社会变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