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李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任务二【思想创新——传承精神文明】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任务三【制度创新——关注政治文明】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阅读下列史料,以“河”为主题,阐述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且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
材料一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晚期遗存则与长江、黄河流域有较大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文化特征为几何印纹(圆点、圆圈,方格、菱形、回纹、米字形纹,平行曲折线纹、雷纹等)。主要器物有肩石器、平底鼎、豆、盘。陶器具有相当的原始性,颜色不纯,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绳纹、篦点纹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主要分为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两类。其中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就属于沙丘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原始居民的居住地不再集中在沿海沙丘,而是分散开来,有的留在原有沙丘地,有的迁至较靠内陆的山岗坡地、台地居住。
——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
材料三 深圳市龙华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简表
序号 | 名称 | 地点 | 主要遗物 |
1 | 猪仔沥山遗址 | 龙华松和小学南侧 | 石器:镞6件,砺石2件,斧1件。陶片:夹砂粗陶和几何印纹陶片。 |
2 | 斜岭遗址 | 龙华陂兰村斜岭西 | 石器:仅发现砺石。陶片:夹砂粗陶,泥质陶;饰三角纹、编织纹。 |
3 | 斜岭岗遗址 | 龙华共和社区西南斜岭岗山项 | 石器:小型石斧、石铲。陶器:泥质印纹硬陶、夹砂灰陶、纹饰有方格纹、夔形纹、米字纹和复合纹等,器形有罐和碗等。 |
4 | 弓村遗址 | 龙华三联弓村 | 陶器:罐1件,有曲折纹、篮纹、编织纹、复线弦纹和复线水波纹陶片。 |
5 | 后背山遗址 | 龙华油松村 | 石器:石镞。陶器:夹砂粗陶。 |
6 | 早禾岭遗址 | 龙华清湖村 | 石器:锛3件,凿1件,环1件。陶器:罐1件,纺轮1件。大量几何印纹软陶器。 |
7 | 鹅冠山遗址 | 龙华清湖村 | 石器:数件风化严重的凿等残石器。陶片:几何印纹软陶,有方格纹、云雷纹,曲折纹等 |
8 | 飞鹅岭遗址 | 龙华清湖村 | 石器:锛、凿和砺石。陶器:均为几何印纹软陶,纹饰有曲折纹和篮纹。 |
9 | 东埔山遗址 | 龙华瓦窑排 | 石器:锛3件,镞5件,砺石2件,穿孔石铲1件,矛1件,水晶尖状器1件,残石器8件。陶片: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云纹等。 |
10 | 羊梅坑山遗址 | 龙华瓦窑排村西 | 石器:锛3件。陶器:绳纹夹砂粗陶。 |
11 | 追树岭遗址 | 观澜东庵村 | 石器:23件。陶器:豆和纺轮各1件。陶片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 |
12 | 鹅公岭遗址 | 观澜东庵村 | 石器: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石铲、石凿等。陶器:夹砂粗陶,几何印纹软陶,饰曲折纹、方格纹等;硬陶,饰夔纹、方格纹。 |
13 | 乌背岭遗址 | 观澜东庵村 | 石器:双肩锛1件,梯形锛1件。陶片:几何印纹软陶居多,饰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篮纹、旋涡纹等。 |
——摘编自陈海滨《深圳古代史》
请回答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