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飞天”凌空》同步检测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报道的是中国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冠的故事。 B、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她”入水动作的轻盈、优美。 C、“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是侧面描写,点出爱国主题。 D、课文作为一篇新闻特写,必须如实地报道客观事实,不能采用文学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除夕情怀

①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②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
③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
④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
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国土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 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战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锗。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一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於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
⑦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
⑧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硎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
⑨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
⑩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作者:冯骥才。有删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紫色葡萄慈父心

卫宣利

    ①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

    ⑦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别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⑧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⑨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略有删改)

【注】卫宣利,女,河南洛阳人。生于七十年代末,河南省作协会员,《青年文摘》等杂志签约作家,17岁那年因车祸而双腿残疾,善于用文字来诉说生命中爱的奇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哑巴画家

①我曾在水碾河住了三年,据说这里是成都最老的小区。房子修了一茬又一茬,居民换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年老的,中国的,外国的。唯有火锅味和麻将声,年年岁岁总相似。这里像一个传了几代人的卤水坛子,各种食材丢进去卤一卤,浸一浸,便会染上那股子陈年香气,卤水也因此变得更厚,更醇。

我家楼下住着一位哑巴爷爷,不知年龄几何,须发灰白,身材敦实,笑起来嘴角咧到人梢,露出两排粉白的牙花。哑巴爷爷平日依靠低保和给人刮脸、剃头为生。制头摊在楼门前的大枇杷树下,一盆,一桌,一椅。刮脸三块,剃头五块。

③这哑巴爷爷除了剃头,还揣着两手绝活——爱画画,一卷废报纸经他手没多久,留白便画满了芳草美人,线条灵动,飘然欲仙;善雕刻,一块破木头被他摆弄几天,便成了一尊小的观音坐像,低眉垂目,仿佛看尽世间悲苦。除了吃饭睡觉,哑巴爷爷平日里只做四事——画画、雕刻、剃头、喝酒。没有顾客时,他就趴在那张窄窄的石桌上,从裤兜里摸出未完成的木雕,捏着刻刀的手指一颤一抖,人物的眉眼就显出了轮廓;再轻点几下,美人的双眼就有了顾盼的神采。刻累了,他就掏出怀里的小酒壶,喝上几口,假寐一会儿,等酒气从腹部升起,冲破喉咙,打出一个长长的酒嗝,这场午睡便结束了,哑巴爷爷又回到他的创作中。

④哑巴爷爷不是生来就哑的。他年轻时耳膜震坏了,聋了几年后,他的语言能力也渐渐退化了,讲话嗓门很大,吐字却不清,舌头似短了一截,心里想的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咿咿呀呀的声音。旁人听不懂他说什么,他一着急,伸手去拉人家,脖子上鼓起青筋,嘴巴张得更大,嗓子里滚出一串含混不清的音节。街坊邻居有时路过他的剃头摊都绕着走,生怕他拽着人聊天,讲一堆听不懂的东西。

⑤小区里的娃娃们倒是喜欢找他玩,拿着纸和笔求他画画。哑巴爷爷随手勾出几条线娃娃的脸就跃然纸上。他喜欢教娃娃们画画,不收钱,教得还很用心。但小孩子三分钟度,没多久就被别的事物拐走了心思。再加上他耳聋,只会点头傻笑,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兴趣,剃头摊又冷清下来。

⑥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哑巴爷爷的老伴儿听得懂他的语言。他的老伴儿看上去年轻些,脸圆圆的,笑起来眉毛、眼睛、嘴巴像贴在面皮上的五条细弧线。她常跟在哑巴爷爷身后,旁人露出困惑神情时就出来充当翻译。有时,我们在楼道里相遇,寒暄几句,哑巴爷爷拉着我好一顿叽里呱啦,我求助般地望向他身边的老伴儿。他的老伴儿笑眯眯地说:“他说树上的枇杷熟了,再不采摘就要被鸟儿吃光了。”我点点头,贴着他耳朵问:“爷爷近来又有新作品啦?”哑巴爷爷眼里闪出两道光,又是一阵叽里呱啦。他的老伴儿说:“有啊,天天都在画,闲不住。”我说:“您这能耐是跟谁学的啊?”他的老伴儿翻译道:“没学过。从小就喜欢画,画啥像啥,可惜不能当饭吃;不画,又像没吃饭一样难受。

⑦水碾河在一环内,是成都生活的浓缩,是市井的万花筒。它像地球那样自转着,有人跌出去,也总有人被卷进来。几年前,小区搬进来一位艺术生,二十多岁,扎小辫子,留小胡子,看着颓废,人却挺热情。大概是带着惺惺相惜的情绪,他和哑巴爷爷成了忘年交。他听不懂哑巴爷爷说的话,哑巴爷爷也听不见他说的话。但是,没关系,搞艺术嘛,就用艺术来交流。那段时间,哑巴爷爷常去艺术生家,帮忙修理漏风漏水的窗框,完事后两人就一起翻翻画册,临摹名画,喝点儿小酒,交往甚欢。

⑧一天,艺术生从旧货市场淘到一本敦煌画册,带回来同哑巴爷爷一起欣赏。哑巴爷爷看得如痴如醉,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画面,又突然停住,手往衣襟上蹭了又蹭,仿佛怕弄脏了仙女的衣裙;喉咙激动得一颤一颤,另一只手里握着酒壶,却忘记了喝。他把封面封底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指着“敦煌”两个字,铆足劲发音,连试几次,终于听起来像样了。之后,他常从艺术生那里借来画册,潜心临摹,却总不满意。他提着衣摆,手舞足蹈地比划了一番,艺术生明白了,哑巴爷爷说,仙女飞天的状态不好画,他不知道该怎么让仙女飞起来。

⑨大概住了两年,艺术生搬走了。临走前他找哑巴爷爷剪了小辫子,刮了胡子,看上去和那些找工作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哑巴爷爷不肯收钱,于是艺术生就将那本敦煌画册留在了剃头摊上。

⑩哑巴爷爷手捧画册回了家,把餐桌收拾干净,铺上毛毡,再铺上宣纸,洗了手,摘一支狼毫笔,浸足墨汁,长吸一口气,然后笔落纸上。先起稿,接着勾勒衣服头发,笔随纸走,手随笔走,线条轻盈流畅,似乘着风一般。老伴儿抱怨他占了吃饭的地儿,他也不理,不眠不休,从傍晚到天黑,从天黑到天亮,终于画毕,额头津津冒汗,推窗通风,阳光射入,落在画上。

⑪后来,听说哑巴爷爷常在河边的公园里放风筝。风筝上是一位手持长笛的飞天玄女,衣袂飘飘,如行云流水。风起,风筝扶摇直上,仙女身上的飘带在空中浮了起来。阳光洒落,风筝如鼓起的蝉翼,轻盈透明,裙摆上的褶皱波浪般随风摆动。公园里的人驻足仰头观看屏息凝神,生怕一出声,就惊扰得仙女飞远了。

(作者:李濛。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