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沙漠地区的秃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________ , 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动物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________ , 对秃鹰来说,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因为    但是    只要 B、所以    因此    只要 C、因为    因此    如果 D、所以    但是    如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老鼠的记载颇多,人对老鼠的态度褒贬不一。损毁老鼠的文字,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硕鼠)贪得无厌的憎恶、反抗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唐代诗人曹邺《官仓鼠》中“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人君口?”明借硕鼠的胆大妄为讽刺仓官,暗含对所有贪官污吏的诛伐;宋代朱熹《诗集传》道出民众心声:“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老鼠贪心妄为的负面形象,就这样通过历代文人的口诛笔伐加以固定成型。当然,在人与鼠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发现鼠展示了惊人的繁殖和破坏能力,人对此毫无办法,便以为鼠必然有神佑护而立于不败之地,无奈之下只能敬鼠为神灵,继而产生媚鼠、崇鼠的复杂心理。神话故事中也有对老鼠极尽推崇美化之能事,如《广异记》中记载老鼠积德行善、以人为友:“崔怀嶷,其宅有鼠数百头于庭中,两足行,口中作呱呱声,家中无少长尽出观。其屋轰然而塌坏。”《稽神录》亦云:“龙武统军柴再用常在厅事凭几独坐,忽有一鼠走至庭下,向再用拱手而立,如欲拜缉之状。再用怒呼左右,左右皆不至,即起逐之,鼠乃去。而庭屋梁折,所坐床几尽压糜碎。”在此老鼠成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先知,令人刮目相看。在民族神话中鼠的能耐不止于此,少数民族“鼠咬天开”图片的流传认为鼠开创天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火种,如此看来,鼠的地位不下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盘古和西方创世纪的耶稣了。总之,文学作品里的鼠具有双重特性,      , 这反映出先民对老鼠的认知和态度,体现出历代对老鼠既恨又敬的复杂心理。

    (材料二)

    齐白石以画虾为人们称道;画鼠,也许和他恰好属鼠有关。老人一生画鼠无数,笔下之鼠或活泼机灵,或狡猾取巧,或贪婪可爱,个个生动鲜活,再加上他还加配打油诗,既有调侃也有警示。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老鼠偷蛋图》,是齐白石89岁时送给李宝泉先生的一幅鼠画。在一盏油灯之下,仰卧的小老鼠怀抱鸡蛋,奋力翻身,另一只老鼠用嘴衔住它的尾巴,似要帮忙。画面活泼生动、充满童趣。在吉林省博物院藏的《灯烛鼠图轴》中,齐白石则根据民间故事老鼠偷油,以写意的方式画了老鼠灯烛。时年93岁的白石老人还题款:“蜡烛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齐白石笔下之鼠趣味盎然,2012年上海朵云轩秋拍,干脆推出《画鼠册》。这批画创作于1950年,齐白石已至      , 他所画的老鼠,更是      , 又让人得窥画家童趣的一面。

   

    (材料三)

    20世纪初开始,老鼠一直充当人类医学研究的“工具”:既研究疾病,又检验药物作用。美国教师艾比·莱斯罗普最先提供了实验用老鼠。2002年,她培育“B6”型老鼠被选为鼠类总代表,科学家绘制出这种老鼠的基因组图谱。

    实验用小鼠的作用巨大,疾病学家利用它们寻找导致疾病的基因变异。国际医研界大名鼎鼎的约翰逊实验室,作为全球小鼠模型的资源中心,自从1929年建立以来,为全球无数科学家提供了3000多个品系的实验用小老鼠。小鼠具备一切医学研究需要的特征:便宜、好养、繁殖能力超强、成熟迅速、比大动物易于管理和观察。所有的小老鼠除了性别差异,基因层面完全相同。在这个实验室提供的小老鼠中,有一些患有人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还有一些老鼠,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容易发胖、得癌症或是受感染。

    生物学家利用它们研究基础生理学。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老鼠和人类99%骨骼结构相同。如果把老鼠按比例放大并舒展开来的话,那么除了脸部、足部和尾巴外,老鼠的骨骼构架同人类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病理上,老鼠和人类的骨细胞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有达到的;科研人员培育的一种转基因老鼠在比同类进食多得多的情况下,却总能保持“苗条轻盈的体态”,这一成果为给人类找到一种可以不限制食量的新型减肥药开辟了广阔前景;还有科研成果报道:猫以及猫头鹰之所以要捕食老鼠,其主要原因是老鼠体内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多食可保持其锐利的视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科学家指出,在自然界,老鼠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远远没有被人类完全发掘,科学家们生产更多品系的实验用老鼠有着巨大潜力。在研究如何战胜疾病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鼠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积累与运用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明心的(①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②   )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③  )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 , 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那可爱的稻穗 , 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它的后代今年既然发生分离,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那么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④   )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具疲 , 落荒而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