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思

[南北朝]刘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积学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 , 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沉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禹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气统其关键          志气:文章主旨 B、研阅以穷             照:察看,理解 C、阮禹案而制书          据:倚靠 D、文外曲                致:情致,情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动容                若不阙秦,将取之 B、积学储宝              醉则更相枕 C、风云而并驱矣       不培塿为类 D、至变后通其数         夫列子御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思》中的“神思”,即想象,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代所说的形象思维相似。本文讲如何运用神思来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即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构思问题。 B、文章前两段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构思,就需要作家积极地去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运用好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情致修养。 C、文章第三段通过列举过去的作家,阐述了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强调在构思中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对巨著文思的迟缓提出否定。 D、作者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运用了多种说理方法,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文章句式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富有节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②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 , 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 , 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 , 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