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
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移动APP——“戏缘”上线两年来,已在全国建立300多个推广站,覆盖32个剧种,合作艺术家达280位,用户近300万同时,还在全国建立300多个实体推广站。不仅传统戏曲在河南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省古老拳术——太极拳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有效互动。今年67岁的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陈正雷,从去年年底开始通过手机APP“爱太极”录制视频或在网上实时跟拳友互动。“爱太极”定位于教拳与社交,面向国内和欧美市场,以中、英、日、韩等语言同步推送。其创始人郭瑾说,我们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线上可以视频教学、互动,线下依托陈氏太极拳在50多个国家设立的上百个教学点跟拳友互动。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拾翠、妙趣剪纸、东家等手工艺类移动APP在国内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登录这些平台时发现,产品古色古香,还可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匠人与这个行当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艺人如何制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郑州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新媒体对于提升垂直领域用户黏性具有重要作用,这样既保护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也发掘了个性化、生活化和有历史感的匠人作品,为他们拓宽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
(摘编自河南日报2017.11.30《传统文化与“屏”共生》)
材料二:
材料三:
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与新渠道,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表现手法迅速、海量、互动地传播传统文化,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须警惕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带来的弊端。
互联网传播的“去中心化”与“平面化”可以摧毁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与内涵,重构世界的多元化、碎片化、不确定性与无深度性,进而使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随意松散的文本游戏。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的嫁接过程,就会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元素,创新出多种轻松、娱乐、幽默的表现方式。譬如很多网站在传统节日来临前夕开发出讲述传统节日历史的网络游戏,以新瓶装旧酒,既紧紧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深度与韵味,将其固有的、本质的精髓保鲜,又创新了传播形式,在传播中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互联网传播的“复制性”与“消费性”特点会促使传统文化走向商品化与商业化,使得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商品大行其道,服务于特定的经济逻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会走样、变形。此时,就需要我们明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界限,警惕娱乐化、消遣化背后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颠覆,减弱数字化、移动化传播带来的舒适感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激发,防止市场化、商业化对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的削弱。
(摘编自光明报《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