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 ,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删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 , 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 , 国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 , 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 , 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删减)

【注释】①寤(wù)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②岩:险要。③雉:长度单位。④自及:自己赶上灾难。⑤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其所 , 不知    与:结交,亲附 B、因人之力而之,不仁    敝:损害 C、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多次,屡次 D、公闻其    期:期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亦有不利    虢叔死 B、微夫人力不及此    都城过百雉,国害也 C、其无礼于晋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伐京 D、还也    公闻
(3)、下列各组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制,岩邑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郑伯克段于鄢    振之以威怒 C、请京,使居之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姜氏欲之,焉辟害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注意伏笔和照应。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是“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历史上矛盾冲突严重,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B、乙文人物个性鲜明。如姜氏“请京”,可见其偏宠偏爱;共叔段“都城过百雉”,可见其妄自尊大;郑庄公对弟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足见其老谋深算。 C、甲乙两文均讲述了郑国如何化解政治危机:甲文危机来自国外,君臣之间放弃前嫌,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乙文危机来自内部,君主采取欲擒故纵、“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策略。 D、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婉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常常寥寥几笔,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姜 氏 何 厌 之 有 不 如 早 为 之 所 无 使 滋 蔓 蔓 难 图 也 蔓 草 犹 不 可除 况 君 之 宠 弟 乎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礻右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 , 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吾所改易更革,不至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 , 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元年四月,如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悉意辅联,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 , 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 , 悖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dān  lán),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yǐ]。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 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