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阳光中学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八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一个谷底不可逾越

      ①有一阵子我工作和生活都不顺利,心情跌到了低谷。朋友见我如此,就不断耐心地开导我。在一次闲谈中,他向我谈起了一位人物。1982年,高考失利;1983年,第二次高考失利;1984年,第三次高考艰难过关;1995年,辞职;1997年,第一次创业失败;1999年1月,第二次创业失败。为了躲债,一冬天没出过门,靠500斤白菜过活。199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横空出世。他问我,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②没错,这个人就是马云。马云说过:“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马云一样能在逆境中蛰伏、修行、敢为天下先,那你也可以创建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国。

      ③谁都向往“阳光灿烂的日子”,但不是谁都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道理。顺境和逆境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庸人在顺境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强者在逆境中振作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④也许,我们这次遇到的逆境,就是成功之前的最后一次挫折,就是人生抛物线上的最后一次低谷;也许前途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生活也并不是感觉中的那么枯燥乏味,挫折也并不是自己理解中的那么面目可憎。逆境转个弯儿,也许就是顺境。真正的强者,从不会在逆境中自怨自艾。他们即使在泥泞中也始终握紧了命运的方向盘,时刻准备着,为风雨未卜的前路蓄力导航。因而,当他们在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时,他们的内心也就格外从容。

      ⑤“成王败寇”的观念让我们深信:历史就是胜利者的宣言书,是失败者的审判词。然而,却有些失败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敬仰怀念。“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垓下被围的江东子弟项羽,败走麦城的关羽,为唤醒民族的觉醒而舍身求法的谭嗣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谱写了他们生命的千古绝唱。

      ⑥失败不可怕,只要在失败中没有丢失做事的那份执著与坚持;失败不可悲,只要在失败中没有丢失做人的磊落坦荡;失败不可怜,只要在失败中没有丢失生命中那股气节与高贵。失败者难道就不是英雄了吗?至少你努力过。

      ⑦邓小平说过:“凡是有点儿干劲儿的,有点儿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儿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海伦·凯勒也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人生最大的资产是希望。有了信心和希望,就有了东山再起的最大资本。

(1)、文章开头讲述了马云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如果将第⑥段中的“失败者难道就不是英雄了吗”变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3)、说说你对选文第⑦段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太悲惨了。当太阳又开始温暖地照着大地的时候,他正躺在沼泽地的芦苇里。百灵鸟唱起歌来——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他不知不觉地飞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羽毛发出飕飕的响声。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没有什么关系!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一死。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过去他遭受过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可是现在他感到非常高兴。他现在清楚地认识到,幸福和美丽正在向他招手。——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花园里来了几个小孩子。他们向水上抛来许多面包片和麦粒。最小的那个孩子喊道:

“你们看那只新来的天鹅!”别的孩子也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于是他们拍着手,跳起舞来,向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跑去。他们把更多的面包和饼糕向水里抛去,同时大家都说:“这新来的一只最美丽!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了头来。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而现在他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紫丁香在他面前把枝条垂到水里去。太阳照得很温暖,很愉快。他竖起羽毛,伸出他细长的颈,从内心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

“当我还是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美调运巨弹准备伊朗战争
         一条来自苏格兰的独家消息本周点燃了世界对“第一次美伊战争”的狂想。这条爆炸性消息称,美军已将387枚“掩体粉碎机”智能炸弹秘密运往其位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这些炸弹的目标很可能是伊朗的地下核设施。发布消息的苏格兰《星期日先驱报》称,美国已做好在数小时内摧毁1万个伊朗目标的准备,一场对伊朗的彻底摧毁正在加速酝酿之中。
  对于这条消息,美国官方没有证实或否认,奥巴马周三最新表态说,要对伊朗实施“有侵略性的制裁”,但这位已被罩上诺贝尔和平奖光环的总统真有勇气按下启动战争的按钮吗?确信这一点的媒体说,迪戈加西亚是美国在印度洋上永不沉没的航母,以往两次对伊拉克作战美国轰炸机都是从那里起飞开赴战场,美国这回“真要动手了”。一些俄罗斯专家则认为,美国承受不起对伊朗开战的代价,最多只是唬唬人。
  《星期日先驱报》“独家消息”称,美国政府今年1月已同一家佛罗里达船运公司签署价值69.95万美元的合同,向位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运送10集装箱军火。美国海军网站上贴出的合同清单显示,这批军火中包括195枚BLU-110和192枚BLU一117重型智能炸弹,这两种被称为“掩体粉碎机”的巨型钻地炸弹专门被用来摧毁坚固的地下建筑,而这些炸弹“最终的目的地”很可能是伊朗。伦敦大学国际研究和外交中心主任丹·皮莱士说,美军显然正在为摧毁伊朗作准备,这些炸弹能在几小时内摧毁1万个伊朗目标。
  路透社上个月曾报道说,五角大楼正努力加快超大型钻地炸弹的部署速度,其中BLU一110能携5300磅重的爆炸物,其爆炸产生的威力是其前身BLU-109的10倍,而BLU一117也是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改进型钻地炸弹。
  这些太炸弹被部署到印度洋令一些西方学者感到不安。苏格兰核裁军运动主席阿兰·麦金农表示,美国此举“很明显是在敲响对伊开战的战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最近对伊朗的威胁言论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我们听到的言辞像极了”。
  以色列《国土报》17日说,美国军方正在做战争准备,而最终决定权在奥巴马手中,他或许认为由美国采取行动比以色列采取行动效果更好。俄《晨报》的标题则更加耸动——美国已准备把伊朗磨成粉末。            (选自《环球时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阴影与阳光

    14岁的中学生小佳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个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hú______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佳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竞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mò______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佳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佳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佳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小佳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了丈夫,一旁的小佳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佳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醒来的森林

尚书华

①北方的森林与南方的森林是不尽相同的。北方的森林需要冬眠,睡一冬天的觉,再慢慢醒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北方最晚醒来的森林。熬过漫长的冬季,直到清明前后,这里的森林才从睡梦中渐渐苏醒。

       ②那些由远方而来的脚步,那些男女老少的身影,好奇地扎进这里的某一片森林。人们屏住呼吸,静静聆听着万物复苏的声音,见证这森林的醒来。

       ③最早醒来的不是高大壮硕的乔木,也不是茂密丛生的灌木,而是匍匐在地面上的各种微小植物,是它们最早活络、舒展了森林的筋骨。只要和暖的阳光把林间的残雪融化出一小块地方,就有净绿的苔藓露出脸来。它们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用一身醒目的绿悄无声息地宣告:寒冬已经结束,春天已经到来。

       ④这时,你还会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在那些光照充足的坡地上,悄然举起一双双紧握拳头的“小手”。不知是春风还是阳光的魔力,那些“小手”会骤然次第张开,变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金灿灿的冰凌花如小喇叭一样,吹响了森林的起床号.

      ⑤林中,积雪开始急剧融化,汇成千万条溪流,汩汩流淌,为醒来的森林濯洗身子和脸面。蜿蜒在森林中的冰冻的江河相继开封。碎裂的冰块相互簇拥着,追撵着,碰碰撞撞,逐流而下。不过,千万别以为所有融化的积雪,都会随溪流、江河流淌到大海或别的地方去,能流出这片森林的雪水实在是太少。森林过于辽阔,绝大部分融化的雪水都被森林喝掉。睡了一冬的森林实在太干渴,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滋润。

       ⑥被森林喝掉的雪水暂时潜伏下来,为的是在极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找到那些灌木或乔木,抑或叫不出名字的矮小植物,如花草、菌类等。它们还需要想尽办法钻进这些植物的躯体,顺着笔直的树干或梗、蔓,努力向上攀爬。那是一种奋力奔向蓝天的姿态,直到变成嫩嫩的绿芽结在枝头上,那些雪水才算完成了使命。

       ⑦热情的阳光一视同仁地洒向所有醒来的生命,没有谁愿意放弃阳光的抚爱。于是,更多的草木纷纷从枯枝败叶中探出头来,好奇地窥视着周围的世界。就连洞穴中刚刚舒缓过来的蚂蚁,也开始兴奋地忙碌。

       ⑧醒来的森林像被巨大的能量鼓动着,频频变换着模样。昨天还是光秃秃的枝头,今天已露出鹅黄色的苞芽。有的枝头绿了,有的还没有绿。绿了的,宛如在春风中唱着抒情的歌;没绿的,也在悄悄积蓄能量、暗自鼓劲。枝头最早泛绿的,是杨树、椴树、榆树,当槭树、柞树、桦树还未动声色时,它们往往已经是绿满枝头。其中,最显生机的要数江河两岸的柳丛,由于受到充足的水源滋润,枝条早早泛起油绿,高挑着一串串毛茸茸的嫩芽,春风里,得意地晃动着令人羡慕的鲜活。

       ⑨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中华秋沙鸭、白天鹅、鸳鸯、斑头雁……多种多样的水禽、山雀都如期回到了北方的森林。它们的陆续到来,让整个森林变得不再沉寂。身为“土著”的啄木鸟,不知疲倦地敲着木鼓,热情地欢迎从远方回来的朋友。好客的灰喜鹊组成偌大的队伍,喜迎久违的邻居归来。树上树下蹿来蹿去的松鼠,草丛间时隐时现的野兔、狍子、野猪等,挨过了大雪封山寒冷饥饿的日子,终于迎来了繁衍生长的大好时光。

       ⑩醒来的北方森林,高高的树冠悄然织出一朵朵绿云,一天比一天稠密,一天比一天浓郁,渐渐连绵成浩荡的绿色云海。

       ⑪醒来的北方森林,散发着一股股甜丝丝的味道。这味道,来自树木的枝头、欲放的山花、冒芽的青草、涓涓的细流……

       ⑫这些,无不醉了一个个前来踏青、观光的游人。

       ⑬布谷鸟的叫声从山谷中传来,唤醒了酣睡的黑土地。锃亮的犁铧亲昵地亲吻着泥土,深翻出一道道芬芳的田垄。在播种机的马达和农人催赶牲口的吆喝声中,每一粒种子都开始做起憧憬的甜梦……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8日第20版)

阅读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张玮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前后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只活下来六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陈景润从小就不是一个太受关注的孩子,在家中如此,在学校里也是如此——因为从小瘦弱多病,他在学校里还总是受欺负,但从不吭声求饶。13岁那年,陈景润的生母因病去世,父亲续了弦,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更加内向。从初中开始,陈景润就明显更喜欢数理化,尤其喜欢上高中的数学课。高中毕业后,陈景润顺利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按理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这个岗位却难倒了他:他生性内向,不擅长表达,一开口又是福建家乡话,学生们都表示听不懂。结果越急越慌,越慌越急,身体本来就不好的陈景润在中学当了一年教师,住了六次医院,动了三次手术。

尽管学校后来为了照顾陈景润,给他提供了一个只批改作业的岗位,但他还是无法适应。一年之后,学校无奈和陈景润解除了聘用合同。

1954年,确实不胜任教师岗位的陈景润回到了福州,利用微薄的积蓄摆了一个书摊,他自己已经想好了:大不了一辈子摆书摊,能吃饱就行,其他时间都用来自学数学。

但正是这个是时候,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又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并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把他分配到了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成为图书管理员后的陈景润倒果然“如鱼得水”,每天沉浸在书堆里。那段时间,他一直在看华罗庚写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并完成了自己的论文《他利问题》。他还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提出《堆垒素数论》中的“塔内问题”有几处地方似乎还可以改进。

那一年,陈景润23岁。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他应该就会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埋首看一辈子书,做一辈子研究。但他的那封信,却在1957年意外换来了一纸调令:选调陈景润同志前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征调陈景润的,正是当时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

1957年,只有24岁的陈景润走出了图书馆的狭小天地,来到了当时全中国最顶尖数学高手云集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A】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来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分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B】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此后,陈景润的大部分时间就开始和医院打交道。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