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警告的枪声

[美国]杰克·考克斯

       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致心神不宁。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

       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一份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工作一直梦寐以求。

       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

       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100米远,已经在射程之内。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隐蔽。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来复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

       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噼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

       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

       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象丛生的大冰块。他和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待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

       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件好事。

       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

       彼得森是看到了冈纳戴的那条鲜艳的蓝围巾才认出冈纳的,那条围巾是自己的妹妹伯吉塔因为爱冈纳而为他织的。

       看到那条蓝围巾,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是个傻瓜!”

       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没有人能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复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路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瞄准冈纳的头部。

       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来复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

       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

       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决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

       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难道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

       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呢?这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 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

       “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

       冈纳走到彼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伙计?”

       彼得森的蓝眼睛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候。

(1)、概括小说中情节发展过程及“彼得森”心态变化的过程。

看到冈纳得到自己羡慕的工作:妒忌怨恨→

(2)、彼得森为什么终于决定猎杀冈纳?

(3)、冈纳的误解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为此文章做了哪些铺垫?

(4)、就小说运用的一种写法作简要赏析。

(5)、小说结尾彼得森说的“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句话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原文有删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时代,触摸传统家书的温度

材料一: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下面是对500名大学生有关传统家书的问卷调查结果:

材料二:家书何以“抵万金”

    《北京青年报》: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校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200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的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感情,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材料三: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日本文化厅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10—19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岁的比例为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18和14个百分点。另外,10—19岁的年轻人中有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状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行军

程多宝

①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战士们都眼巴巴地盼着有双好鞋。那时还是在后方,根据地做好的军鞋常常是拉来一大车也不够分。战士多得蹲下来就像是一片庄稼,站起来就像是一片树林。

③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儿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成天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得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士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④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国民党军队)举着手过来的,才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⑤当然卢守坤是不懂这些的。

⑥那一年内战全面爆发,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中寻找战机,使得国民党军队疲惫至极、狼狈不堪。

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 , 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冰冷冷地冰着前胸。队伍还在悄然前进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走起来太费鞋了。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脚上也很少打泡,走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一连人马排过来,见人塞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班长就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弄炮的,脚大走四方嘛。

⑧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夹得脚趾头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糊下来,鞋口松得就有点软塌了,这不,稀乎乎的泥巴地一粘,鞋子就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⑨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暖暖的余温还在呢。

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奈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儿,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

⑪班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想: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长。班长的一只脚板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浸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难道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

⑬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那轮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

⑭这支精气神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越来越长了……

(节选自2020年1月5日《解放军报》,有改动。)

阅读理解

你的手,很干净

半 潭

①感谢命运,让他遇到了王老师。她那句“你的手,很干净”,激发了他心中对美好的向往。

②朋友在一家五百强公司当财务总监,每年教师节,他都要驱车五六百里,去看望一位老师,不管刮风下雨,几十年不变。“王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他说。

③王老师是他上小学四年级时的老师。在遇到王老师之前,他曾是班里最“坏”的学生。那时,他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成天穿得脏兮兮的不说,学习成绩也差,还爱打人骂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跟他做同来,他只好一个人坐在偏僻的角落。他也是老师最头疼的学生,一到上课就捣乱,经常被老师带到教研室挨训。

④有一次,他被带到教研室时,遇到了一位从未见过的漂亮女老师。女老师微笑着,用温柔而清脆的声音问:“你叫什么名字?”

⑤他不理她,只倔强地抬着头。女老师看了看他的作业本,上面写着:王大鹏。女老师笑了,说:“咱俩是一家呢,你姓王,我也姓王。”“那你叫王什么?”他带着恶作剧的口气问。王老师一点儿不生气,她伸出食指在唇边按了按,小声说:“嘘,保密。明天你就知道了。”然后又说:“我知道你父母为什么给你取这个名字。“为什么?”“因为,”王老师顿了顿,用神秘的口气悄悄说,“他们认为你会是一只大鹏鸟,非常非常厉害的一种鸟,飞得又高又远。

⑥“不,我是一个坏学生!”他继续跟她顶嘴。

⑦“不是这样的。我听说你有好多优点,比如勇敢,比如聪明。”

⑧“没有!我全是缺点!”他举起手擦了擦鼻子。在他举手的一瞬间,她看到了他的手。两只手白白的,指甲也有认真修剪过的痕迹。“你的手,很干净……”王老师说。他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再偷偷看看自己的手。他那天因为打水枪,把手上的脏东西全泡掉了。指甲也泡得发软,他顺手剪了剪。他没想到,手洗得干净,也是优点。

⑨“现在我有点儿事,用你干净的手,帮我抄写一段话如何?”他半信半疑:“叫我写字?我的字很难看。她拿过他的作业本看了看说:“这字并不难看,只是有点儿潦草,要是写工整了,说不定很漂亮。” 她说完就出门了,只把那段文字和一个笔记本留给他。他坐着发了一会儿呆,心想,要不然就试试?

⑩他那天的心情非常平静,只想把那一段话写漂亮点儿。他刚刚写完,学校的放学铃就响了,没有看到王老师回来,他飞也似的跑到河边捉蜻蜓去了,

⑪第二天上课,王老师出现在他班上。原来,王老师是新来的班主任。王老师笑着说:“王大鹏同学昨天问我叫什么,现在我可以说了 ”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三个秀丽的字;王小雪。然后又说:“王大鹏同学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我们班的同学,他叫大鹏,我叫小雪,证明他比我厉害。他的手非常干净,字也写得漂亮,大家看。”她拿出那个笔记本,给同学们看,“我相信王大鹏同学,会像他写的那样,非常非常了不起。”

⑫自此以后,他变了,每天不光把手洗得干干净净,而且不打人骂人了。他的每一次小进步,都会得到王老师的表扬。再后来,他的成绩一点点提高,做了语文课代表;五年级时,当上了班长。中考时,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

⑬他说,如果不是遇上王老师,他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但感谢命运,让他遇到了王老师,她的一句你的手,很干净”,激发了他心中对美好的向往。

⑭他后来知道,王老师让他抄的那段话,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