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2020年九年级语文学情调研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西装

李立泰

    ①儿子不听父亲话,没考师范、农校、水校这些中专,一门心思读高中,目标大学。父亲考虑儿子考中专,上学不花钱,考高中,学杂费,吃喝住所有的都要自己掏。

    ②农家只有粮食可卖变钱,而卖了粮食囤里就少啦,口粮少了就吃不饱。吃不饱,人就会落毛病,会得病。这是农民最怕的事情,病不起。

    ③好在父亲身体好,农村活没干不了的。但这样里外里,一年两万多。这不是闹着玩的?农民,日不进分文,拿什么供高中?就凭我这五亩地,累死也没门。

    ④高中入学,父亲借电三轮,装儿子的书、被褥、脸盆、衣服等,送到县一中。一中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气派的大门、敞亮的教学楼,好大的操场占了几十亩地吧?给儿子留下生活费,父亲说,吃饭吃好吃饱,别受屈,正长个哩。儿子点头。父亲说,注意,上学咱只能比学习,不能比吃穿!要比考试分儿!儿子点头称是。

    ⑤儿子推着三轮送父亲出校门。门口送孩子上学的,当官的爹、大老板爹、小工头爹、农民爹、工人爹什么爹都有。什么样的车也有,好的宝马奔驰,差的桑塔纳现代……学生穿的绫罗绸缎,皮鞋手表。儿子穿的算最差的了,父亲思忖我这爹也是最差的爹了。

    ⑥那年你爷爷送我,也是一中,我跟你一样没听爹的话,非考高中。我后悔一辈子!人家考师范、中专的,文革没完都分配了工作,农转非,吃国粮,工资三十六块五。

    ⑦儿啊?你爹没本事咋办呀,你现在比我当年入学强百倍了。你爷爷推着独轮车送我来的,一边装被褥和书,一边装饭碗、瓦盆儿。你爷爷也说,在校不能比吃穿,只准比学习。我真没在乎过吃穿,一身粗布衣,吃地瓜面窝窝,但我学习还行,上游。但是高考取消了,文革中,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学梦基本破灭。

    ⑧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徭役般的挖河、出夫,抽空了身体。当民师、参军、招工轮不到咱,工农兵大学生公社推荐的全是女生。如今五十几,胡子拉碴,岁月的沧桑沟壑纵横,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头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你可好好念书,儿啊。

    ⑨为了供高中生,父亲进城打工,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睁开眼一天,搬砖运砖,运沙子活水泥,晚上累得饭都不愿吃,躺下就睏。

    ⑩父亲抽点空来看儿子,送钱来了,父亲的头发长的盖住了上衣领子,像杂草乱蓬蓬的扎挲着,早该理理发了,穿着真正解放了的胶鞋,大脚趾露出半拉,还有所谓的工装,水泥白灰油漆把父亲浑身雕塑成了劳动者。

    ⑪那次儿子不高兴了,说,爹再别往学校来了,穿这么破,给俺丢人!

    ⑫父亲闻听此言难受得心疼。父亲蹒跚着离开学校。憨儿啊,若不是你爹、若不是你这个破破烂烂的爹,你拿什么读高中?

    ⑬儿子还算争气,起早睡晚冷桌子热板凳,苦读寒窗三载,农家穷子弟竟考上了山大中文系本科。在村上可以说第一个大学生,大喜事。但父亲的高兴不起来,为入学费用犯愁得吃不下饭。父亲卖了牛,庄乡邻居们凑,儿子上了大学。儿子在校刻苦学习、成绩拔尖、选上校学生会副主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三入了党,考上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一路绿灯。毕业分配到一镇政府任副镇长,他老祖宗坟上冒青烟了!

    ⑭儿子干工作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虚心学习,很快适应了农村工作,分配的任务独立完成,书记底下说他,真是棵好苗子!不到十年干到镇委书记位上。

    ⑮正当他向前大踏步地迈进的日子里,他放松了政治学习,腐败思想滋生蔓延,从收小礼到贪污受贿,最后倒台,大家对他非常惋惜。

    ⑯老父亲为此大病一场,感觉在村上没脸见人,回忆起昔日的炫耀……他起五更出村,去监狱看儿子。

    ⑰父亲“咣当、咣当”的过了两道铁门,走到见儿子的五号“窗口”,里面狱警陪着儿子,玻璃墙内外两重天,父子见面,拿电话对讲。

    ⑱儿子看见爹,掉了泪。第一句话竟问,爹,你咋穿这么好的西装?老父亲看看自己穿着不太合体的西装,尴尬地说,我借的,怕给你丢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16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以父亲为叙述角度,按顺序补全故事情节。

父亲劝阻儿子上高中未成————父亲穿着破烂去探望儿子被嫌弃——

(2)、文中⑥⑦⑧段父亲回忆爷爷送自己上学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自然段中的画线句。
(4)、小说多次提到“丢人”。阅读全文,说说“丢人”一词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5)、阅读文段及链接材料,结合对“尴尬”一词的理解,比较分析李立泰与李祥森笔下的父亲形象的异同点。

    (甲)老父亲为此大病一场,感觉在村上没脸见人,回忆起昔日的炫耀……他起五更出村,去监狱看儿子

    儿子看见爹,掉了泪。第一句话竟问,爹,你咋穿这么好的西装?老父亲看看自己穿着不太合体的西装,尴尬地说,我借的,怕给你丢人!

    (李立泰《父亲的西装》)

    (乙)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李祥森《台阶》)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爱是那杯大红袍
①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带来些许凉意,那剩下的几片败叶在树上痛苦的摇曳,勾勒出无限凄凉。空中南飞的雁群不时撒下几声嘲讽,灰暗的乌云让我倍感压抑。考好,再考砸,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大起大落后的一蹶不振。
②推开家门的前一秒,我还在纠结是坦白还是抗拒。但当我看到爸爸正用阴云密布的眼神看着手机,我猜到“家校通”(指学校将学生的成绩用短信通知家长)已将我的耻辱暴露无遗。看到我回来,爸爸将他的目光从手机游移到我身上,用一种非常奇特的目光看了我许久。没有长吁短叹,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暴跳如雷。他只是很平淡地让我把茶具摆到阳台,要我和他一起品茶。
③爸爸煮好一壶水,端着茶壶走了过来。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爸爸撕开一包大红袍,那是爸爸参加比赛获一等奖得来的。对于他而言,这包茶叶意味着三个月的准备和五个小时的对抗,他平时舍不得拿出来。在今天这个毫无庆祝意义的日子,我爸竟撕开了那包大红袍茶叶。
④一丝一丝的茶叶紧缩着,被打入紫砂壶中。在沸水中起起落落,翻滚不停。爸爸盖好杯盖,看着我。我低下头,避开了那双犀利的目光。“这茶啊,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式、方法,要心平气和,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我爸开始了给我讲授如何泡茶。见我不回话,他提起茶壶,一柱茶水冲出壶口,跃入茶杯,盘旋良久,几片茶叶也随之旋转。当最后一滴茶水溅起的水花冲上来时,我再也挡不住缭人的香气,吹了几下,便一饮而尽。没有想象中的甘甜与清新,只有一股温暖的苦涩,我喷了出来。
⑤爸爸看了看我,把那半壶倒了,又重新冲了一壶,倒上一杯,说:“再试试。”我摇了摇头,但又很好奇,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喝了一杯。这一次,后来之甜冲淡了先前之苦,这杯茶,令我心旷神怡,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爸爸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茶道如人生,一次苦涩阻止不了甘甜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品第二杯;一次失败阻止不了成功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尝第二遍;你的一次考砸阻止不了之后的考好,关键在于敢迎下一次。现在,我们把这杯茶喝完,预祝你用最好的方式赢得下一次月考的成功。干杯!”
⑥我学爸爸的样子,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味那大红袍里的爱。它是苦的,却不像黄莲;它是甜的,却不像密汁。它先苦后甜,先淡后浓,清新淡雅,甘甜宜人。它正如我爸的爱,不华丽,不做作,却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⑦秋风阵阵,寒意依旧,但那杯热气尚存的大红袍似一缕阳光拨开我心里的乌云,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记忆,那一丝温暖,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严寒。

阅读议论文《贵在养成良好习惯》,完成文后问题。
         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10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本能。
         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年轻人更需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需从规范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开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蕉里的爱与恨

尤今

      ①阿舒在家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家七口,苦苦地在贫穷的泥沼里挣扎。父亲是建筑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租了一个房间,却常常交不出房租。房东的目光像秤砣,把阿舒一家人的心压得沉甸甸的。

      ②六岁的阿舒,常常挨饿,瘦得像根柳条。妈妈告诉她,如果太饿了,便去喝水,胃囊灌饱了水,便不会疼痛了。那天,当饥饿的感觉再度化成刀子一寸一寸地凌迟着她的胃囊时,她溜进了厨房。厨房里氤氲着一股甜香的气息,她仰头上望,在壁橱的把手上,高高地挂着一串黄到了巅峰状态的香蕉,非常饱满、非常诱惑。她贪婪地看着,连眸子也泌出了唾液。就在这时,房东迈了进来,冷冷地瞅了她一眼,当着她的面,摘下一根香蕉,剥开蕉皮,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少不更事的阿舒,呆呆地站着、傻傻地看着。饿坏了的她,奢望一个善意的施舍。房东慢条斯理地吃完后,将不谙世事的香蕉皮朝她抛去,空荡荡的香蕉皮,带着一丝残存的香气,落在她赤裸裸的脚背上,柔软而又冰凉。房东俯首看她,荡在眸子里的笑意,轻蔑而又刻薄。她说:“你去,叫你妈还房租。房租还了,我便赏你一根香蕉。”说着,又刻意摘下了一根香蕉,从窗口丢了出去,恶狠狠地说:“告诉你妈,如果再过几天房租依然不还,你们一家便像这条香蕉一样,滚出屋子,到街头去睡。”

      ③阿舒早熟,这件让她备受侮辱的事,成了她日后拼死奋斗的驱策力。

      ④日后当上了会计师的她,忆述这桩让她受伤的往事时,声音里还饱饱地含着泪水:

      ⑤“房东把房间连同自己的舒适和隐私一起租出去,图的,不就是房租吗?我们常常拖欠房租,肯定也影响了他们的生计。错在我们,她给我们白眼和冷脸,是我们咎由自取,怪不得她。但是,她在厨房里恣意而冷酷地践踏一个无辜小孩的自尊,却是一种精神的虐待。”

      ⑥如今,阿舒在自家后园里栽种了好几株香蕉树。她努力浇水除虫施肥,树则卖力结出丰美肥硕的香蕉。她大串小串地捎着、提着,送给张三李四、甲乙丙丁。香蕉柔润香甜,大家交口赞誉,她笑嘻嘻地说道:“分享,就是福啊!”

      ⑦阿舒认为穷困唯一的“克星”便是教育,所以,常常捐款给学校,资助贫家子弟升读大学。

      ⑧当年,那一根飞出窗外的香蕉,并没有在磕磕碰碰的艰苦岁月里转化为一支伤人的暗箭或一把捅人的匕首;反之,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与生活的历练,它化成了一颗温柔的爱心。

      ⑨愚者与智者的区别,就在于此。

                                                                                                                                                                                    (文章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⑪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⑫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⑬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⑭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