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2020年九年级语文学情调研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龙湫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 , 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 , 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释】①大龙湫:瀑布名。浙江乐清县雁荡山。②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③兀兀:心神紧张的样子。④圭: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朝会、祭祀的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⑤矼:桥。⑥掔:牵。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予 尝 从 老 先 生 来 观 大 龙 湫

(2)、请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相五六步           ②乃石矼下  

③轰然万人        ④不能如所见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①大龙湫瀑布“壮”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②说说文中“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的作用。

(5)、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写了作者两次去大龙湫的经历,第一次是八月大水时节,主要表现瀑布的壮美;第二次是冬天旱季,主要表现瀑布的秀美。 B、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种视角入手,着力刻画八月时大龙湫的壮美。 C、写西南石壁上黄猿闻声惊扰,窥人而啼,是为了从侧面表现瀑布冲击气势的磅礴,令人惊心动魄。 D、“山风横射,水飞著人”、“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写出瀑布飞溅的猛烈和迅疾。
举一反三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一)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黄州,东坡是作者为解决生活困难而开垦的一片荒地。本诗和《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同一时期。②市人:市井流俗之人。③野人:乡野之人,作者用于自比自己。④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二)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注】⑤此诗为作者贬居惠州时作。⑥小阁:在惠州时住的嘉佑寺的房舍。⑦先生:指苏轼。⑧道人:寺中的僧人。

(三)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 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有删改)

【注】①雨麦:麦子抽穗时下的雨。②弥月:整个月。③商贸:商人。④忭:欢喜。⑤岁:一年的收成。⑥荐饥:连续饥荒。

文学作品阅读

爱折腾的王姐

宽宽

①女儿出生后,我请了一位阿姨帮我料理家务。阿姨姓王,四十多岁,半辈子待在农村,老家有二十亩薄田。来我家打工,是她第一次从村里出来,也是她们村第一个敢独自出来打工的女人。

②王姐有两个女儿。农村重男轻女,旁人劝她:“好歹得再生个男娃,不然老了谁养你。”她不听,“男女都一样,都是自己身上的肉”。不仅如此,她还累死累活地供大女儿念完大学,花光了全部积蓄。小女儿快初中毕业了,王姐狠了狠心,决定出来打工,再给小女儿挣大学学费。村里人说,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你这么瞎折腾不划算呀。她不听:“我不图娃们以后养我,我只求念书让地们有个好前途,以后过得比我好。”

③王姐初中毕业,听说上学时就是个好学生,奈何家里太穷,没法读下去。二十出头嫁人,夫家赤贫,唯一看上的是:“人好,而且那会儿他还是个工人。”离开农村,是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全家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只靠那二十亩地。王姐那时就成天琢磨,怎么赚钱,怎么脱贫。

④夏天地里浇灌,一般人家浇一到两次,她和老公勤快,盯得紧,一季浇三四次。秋天收割,同样二十亩地,她家能赚四万多,比别人家最多时能多出一万多块。冬天农闲了,王姐就去村里的理发店打工,一个月能挣八百。一天从早忙到晚,赚这么点,很多人都不稀罕赚这辛苦钱。王姐不嫌少:“年前忙几个月,能赚三千多,过年的花销就出来了,孩子们的新衣服也能穿得齐整些。”靠着每年多赚一点,零敲碎打地省钱攒钱,婚后第七年,她花尽积蓄,多方举债,盖起了自己的大瓦房。

⑤为了赚钱,她无视任何人的阻挠,保守的村子里流传着她抛夫弃女跟城里人跑了的种种故事,她充耳不闻,决绝地要为自己的家人谋出个好日子。

⑥在我家一年多,我忙于孩子,把大半个家交给地,日常采买全由她打理。每天的花费,地都会仔仔细细记在一个小本上,精确到角,每个月结束拿给我,固执地叫我一定要好好看。我从来不是精打细算的持家高手,过去也常不屑于此,可还是被王姐所掌握的这项技能所震惊。全家一个月的吃喝,竟然不到五百块。

⑦后来发现,王姐持家,绝不会浪费一点食物,她会细细观察每个人的食量和偏好,每道莱每餐饭都力求刚刚好。一棵白菜,每天切一小块炒,常可以吃一周。王姐好学,对新的生活方式,她的态度十分开放。看我做过一阵烘焙,她便决定要学,回去让老公和女儿尝新鲜。她在电脑上对比各种配方试做,中意的配方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做得有模有样。

⑧打工让王姐家的收入成倍增长,半年后,她又开始折腾。她用打工挣到的钱,给家里买了烤箱,卧室贴上壁纸,买了吸尘器。嫌烧炉子烟尘大,她大手笔地拨出一笔“巨款”,把家里的取暖设施改成土暖气——在村里,她是第一家。还跟老公打电话说:“家里得有花地里那一片片的野花咱也摘点插在个瓶子里有味。”

⑨她放假回家,第一次烤蛋糕,村里人来围观,她端着盘子房前屋后地送。那小小的蛋糕,连同家里的变化,一扫人们的偏见。王姐家成了村里“最红火”的人家。

⑩她干活利索,上午干完活,下午就没事做了,又不爱到小区里跟其他阿姨聊八卦,我就给她选书看。开始不过是心灵鸡汤、故事大王之类,没想到她很快看完了,还我书时,说:“能不能再挑些,有营养的。”于是,从张爱玲,到村上春树,后来不需我推荐,她看完就从满墙的书架上自已挑选,看得如饥似渴,看完总要跟我讨论一番……

⑪我从来没把王姐只当保姆看待,每个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都会带来启发。她让我看到,一个原本身处人们所说的“底层”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12.后来我搬来大理,我俩朝夕相处的缘分便尽了。

⑬后来,我听她说回村了,买了收割机,到邻近村子里去帮别人收割赚钱,她还想开个小蛋糕铺子,卖自己做的蛋糕、奶茶。

14.偶尔看她发朋友圈——“干活累了,煮个下午茶”,图片配上自己烤的马芬蛋糕,还有她在城里时学会的现煮奶茶。身旁是笑靥如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城里上班了小女儿也到城里读大学了——已经完全是城里人的模样与气质。她还会文绉绉地感慨:“进城那几年,我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

(选自《人生半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