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日照市2020年6月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2)、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3)、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①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 , 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②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 , 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4)、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拔掉那颗蛀牙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现代文阅读

昆明的雨

汪曾祺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莱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茵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土从,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茵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冢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一.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殊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⑪我想念昆明的雨

阅读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完成下题。

       ①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红殷殷的花雨梦中。

       ②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③高中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④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⑤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⑥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受到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⑦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⑧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⑨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⑩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扛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⑪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113分(基础题100分,附加题20分,满分共120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10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地揪住了。

       ⑫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⑬慢!

       ⑭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夸一通,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47分。

       ⑮放学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⑯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

       ⑰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哦,我的林老师。

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生产的扩展秩序

       ①四十年前,南方农村甚至小城,如果吃上一顿饺子,一定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时需要从买面粉、猪肉等原料开始,而这些都不易办到。好不容易材料齐了,头一关是和面,干了不行,稀了也不行。然后要将和好的面切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擀成饺子皮。这个难度同样不小,饺子皮要薄且圆,但太薄则易烂,太厚又煮不熟。

       ②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浩大工程,全家分工,每个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得提前几天就做准备。然而,全家总动员忙上大半天,做出来的饺子很可能并不好吃。

       ③若干年后,终于有饺子皮卖了,包饺子瞬间简化了大半。渐渐地,城镇有人包饺子卖了,人们花几元钱就可以吃一顿。但不方便存放,必须现买现吃,且味道平平。

       ④速冻饺子的出现则是一场革命。各种口味、各种品牌,高中低档,琳琅满目。平时买几袋冻在冰箱里,需要的时候,往锅里倒上水,烧开后放入饺子,几分钟捞起来就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时间成本、体力成本都可忽略不计。不想做饭的时候,许多人就煮饺子吃。

       ⑤到底发生了什么,将饺子这一不可承受的浩大工程变成了懒人的首选?

       ⑥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奇迹!它不是来自伟大君王的高瞻远瞩、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也没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没错,源于平凡如你我的人之间通力合作。

       ⑦在家庭范围内,合作的过程显而易见。有人擀皮,有人剁馅,包的包,煮的煮。然而,这种合作的范围极其有限,凭借的是管事人的安排、组织和协调。合作范围有限,意味着知识和技能有限,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有限,因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果却不如人意。后来,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家庭到社区(小区门口包饺子卖),进而到全国(速冻水饺)。而且,速冻水饺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必然会用到其他国家的技术、设备或人才。小小的饺子,可以说是全世界合作的产物。

       ⑧合作范围的扩大产生了惊人的效果。现在,我们能够利用十倍百倍的人手,百倍千倍的知识技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效率千倍万倍地增加,产量和质量极大提高。人们利用素不相识甚至远在天边的人的成果,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弄不懂完整的过程,只须做好经手的那一点工作。没有人能弄明白整个过程,但一切井井有条,各就各位,简单高效,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

       ⑨这就是扩展秩序及其显著成效。而且,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更多样,我们更加独立了。任何商品,这家店没有,还有另一家;这个牌子没有,还有别的牌子。市场上买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价格或许有涨跌,但供给不是问题。

       ⑩饺子从古传到今,被封为民族特色美食,但为什么以前没有大规模生产?实际上,这并不涉及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而只是因为出现了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精神长相

张冬青

①哲宗元符二年,大文豪苏轼由惠州再贬谪儋州,年逾花甲,重疾缠身,在生活困顿、内心煎熬时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须发皆白,满身风霜,英雄难掩垂暮。然而,东坡借三子苏过之口自嘲,曲笔一抖,诗境荡开,生出灿烂,酒后的醉容“虽红不是春”,却永久定格了洒脱放旷的东坡那一抹饱经世故而存天真的笑容。

②这是令人仰慕的精神长相。

③然而,人生海海,“每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生动地描摹。我们恐怕都是海海人生中的一粒沙,面对生活的磨砺,作为一个平凡人,内心都会有微澜,投射到身体语言上,便是情绪。

④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像行走的情绪垃圾桶,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管教孩子的鸡飞狗跳、工作的暗无天日、未来的一片茫然……随身荷载满满的负面情绪,随时倾倒情绪垃圾。经过的人闻到了腐败的气息,不良情绪快速复制传播,你无形中就会被情绪黑洞消耗能量。更有甚者,情绪暴躁、情绪失控,像一枚危险无时不在的情绪炸弹,让人望而却步。

⑤情绪,就像机械的操作系统,是保持运转的底层逻辑。而稳定情绪的能力,才是它最卓越的实力。

⑥一个人,稳定的情绪是自爱也是爱人的能力,只有随时保持情绪觉察才能做到情绪自洁。在自我管理上,很多人抱怨天资平庸、时运不济,放纵消沉,怒而无节;在对他管理上,无视被管理者的情绪,怒而过夺,喜而过予。这些都不是稳定的情绪管理。常言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的确,一个人自我博弈,是理性战胜情绪的无声厮杀,不见硝烟,旷日持久。我们经常会看到树干上有粗粝隆起的树疤,那是大自然赐给植物自我修复的秘密武器。而一个人没有观众的情绪消解则是一把未出鞘的剑,引气封喉,将藏起来的崩溃锻造成心灵的勋章。

⑦当时不杂、当事不杂是拒绝精神内耗、重建精神秩序、达到精神自治的高标。

⑧杞人忧天、伯虑愁眠,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拖延症、焦虑症、疲惫症把我们围堵得水泄不通。想想看,你是否经常为一件小事左思右想而不得要领,是否明明可以三下五除二就完成的任务偏偏拖延好久也不能下决心去开始,是否一整天什么都没干却感觉心情疲惫异常?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内耗。过多的无效的思虑像一块块积木越搭越高,越摞越上瘾,让人在自我搭建的精神幻象里不能抽离,这种无谓的情绪劳动是世上最亏本的生意,除了搅乱生活节奏、干扰工作效率,一无益处。

⑨晚清政治家、文学家、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推崇:“____”这与庄子“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讲修养高尚的智者心就像一面镜子,不藏一切恩怨是非,来者即照、去者不留,所以能行事果决,随物而应。曾公说人就应该好好活在当下,不为眼前所牵绊,不为将来所忧患,也不因过往而苦恋,如能以通透的性情与清净无尘的心态处世,当下便是最好的圣境。

⑩体貌之相经不起时间的噬琢,倜傥风华终会隐没于尘烟;心灵之相却会在时间的长河里历经淘洗,明媚生辉。精神自治的人才配拥有精神长相,这是一种令人仰望的气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厚度和精神力量。

⑪林语堂说:“____”一切福田皆源心地。愿我们播种良善,做一个情绪稳定、精神自律的人,阅过万千凌厉,内心依然向暖;脚下荆棘丛生,眼里星辰闪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25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