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2020届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深甫书(其二)

宋·王安石

    某学未成而仕,仕又不能俯仰以赴时事之会:居非其好,任非其事,又不能远引以避小人之谤谗。此其所以为不肖而得罪于君子者,而足下之所知也。往者,足下遽不弃绝,手书勤勤,尚告以所不及,幸甚,幸甚。顾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试尝言之。

    某尝以谓古者至治之世,然后礼而致刑。不备礼之世,非无礼也,有所不备耳;不致刑世,非无刑也,有所不致耳。故某于江东 , 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治其小罪。不知者以谓好伺人之小过以为明,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某乃异于此,以为方今之理势,未可以致刑。致刑则刑重矣,而所治者少,不致刑则刑轻矣,而所治者多,理势固然也。一路数千里之间,吏方苟简自然,狃于养交取容之俗,而吾之治者五人,小者罚金,大者才绌一官,而岂足以为多乎?工尹商阳非嗜杀人者,犹杀三人而止,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反命。某之事不幸而类此若夫为此纷纷而无与于道之废兴则既亦知之矣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窃有意焉足下以为如何?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道,人殊德,又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况足下知我深,爱我厚,吾之所以日夜向往而不忘者, 安得不尝试言之所自为,以算足下之察我乎?使吾自为如此,而可以无罪,固大善,即足下尚有以告我,使释然知其所以为罪,虽吾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幸留意以我,无忽。

【注释】①此处指王安石在江东任即提点开狱司。②工尹商阳:仇记记载工尹商阳在道赶吴国军队时奉命杀敌,射杀三人而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以赴时事之会         俯仰:短暂的时间 B、然后礼而致刑           备:使……完备 C、然后怵然自疑             怵然:害怕的样子 D、幸留意以我             报:答复,回复
(2)、下列各组向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尚告以所不及              春与秋代序 B、不致刑世                  余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治其小罪                  故不战强弱胜负己判矣 D、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    父母之遗体行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目前处境谈起,谈及因个人原因及小人谗言引发社会对他的非议,希望友人王深甫能一如既往,给自己提出真诚的意见和建议。 B、在这封给友人的信中,王安石表明自己对刑罚的看法,因当时北宋还未达到“大治”之世,礼仪不够完备,应从重执行刑罚。 C、王安石在江东任上的某些做法遭到世俗之人的诋毁,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主张,然而当朋友也质疑他的做法时,引发了他的反思。 D、全文以议论为主,阐发作者基于社会事实形成的对“致刑”的看法:引用典故及名句,表达自己在处罚五人事件中忠于职守的想法。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之事不幸而类此若夫为此纷纷而无与于道之废兴则既亦知之矣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窃有意焉足下以为如何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

②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饿乡记

(清)蓝鼎元

    醉乡、睡乡之境稍进焉,则有饿乡,王、苏二子之所未曾游也。其土其俗其人,与二乡大同而小异。但其节尚介,行尚高,气尚清,磨砺圣贤,排斥庸俗,则又醉乡、睡乡之所未也。

    昔者伯夷、叔齐 , 尝造是乡,爱其境,婆娑不忍去。乡之人留之,群奉为主,凡有过客,悉禀命辨别去留。孔子去卫适陈,道经是乡。伯夷率乡人郊迎伏谒,礼甚恭,欲以主位让。孔子不顾。然亦违其意,乃偕诸弟子为停骖者七日。于陵陈仲子,矫廉于齐,齐人疑之,仲子投是乡三日,欲亲伯夷,夷笑麾之曰:“避兄离母者,非吾徒也”。仲子惭而去。汉周亚夫慕是乡高义,弃通侯之尊,徒步款里门。伯夷蹙额曰:“亚夫粗人,岂足以居此?但彼既来,亦不可拒者”。顾左右,即于里门别构数楹与之。而延晋处士陶潜,高风荡涤羞秽。潜亦舍彭泽令,与夷、齐交,称莫逆焉。凡有圣贤豪杰、孝子忠臣、高人义士,辱亲敝乡,迎之致敬,无敢失礼。其为贱吏鄙夫,亟扑杀之里门之外。

    吾友黄越甫尝游是乡,归为余言:“此中佳胜,非俗人所知。”余初未以为然。年来,偕越甫联袂而往,未半途,觉道路险峻,若不可耐;复勉强前行,忽尔气象更宽,别有天地,其山茫茫,其水淼淼,忘贫富贵贱。俯视王候卿相,不啻蝼蚁之尊。持粱齿肥,醉饱欲死,殊觉可怜莫甚!伯夷、叔齐为余言是乡来历,及君子之至于斯者,且言:“彼未入时,虞帝、大舜及商臣傅说、胶鬲,皆流连是乡;后又有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诸公,谒吾徒而来请。盖天将有意是人,必先使阅历是乡,以增益之。二君其亦然乎?”余笑而不信,但乐乡人之不余拒也,辄数日一往,往则与夷、齐上下议论,盘桓尽兴而归。恨王无功、苏子瞻之不获从吾游也。

【注】①王、苏二子:指王绩和苏轼,王绩著《醉乡记》,苏轼著《梦乡记》。②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二子,孤竹君死后,他们都不愿继位,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商灭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 , 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 , 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 , 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