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前训练卷

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下列事件属于这股“春潮”的是(   )
A、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举一反三

十八大以来开启了改革事业的新启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回顾中外重大改革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改革设计篇:改革取决于改革社会群众,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勇气。

材料一:孝文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图一:商鞅舌战图

(二)改革意义篇: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三)改革实践篇:改革没有固定模式,走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材料四: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五: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六: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命、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贯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  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意”,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四  元朝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城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五  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法宝。”

材料六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