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安庆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裙子,绿帕子

丁立梅

       ①十五年前的学生搞聚会,邀请了当年的老师,我也是被邀请的老师之一。

       ②十五年,花开过十五季,又落过十五季。迎来送往的,我几乎忘掉了他们所有人,然而在他们的记忆里,却有着我鲜活的一页。

       ③他们说,老师,你那时好年轻呀,顶喜欢穿长裙。我们记得你有一条鹅黄的裙子,真正是靓极了。

       ④他们说,老师,我们那时最盼上你的课,最喜欢看到你。你不像别的老师那么正统威严,你的黄裙子特别,你走路特别,你讲课特别,你爱笑,又可爱又漂亮。

       ⑤他们说,老师,你还教过我们唱歌呢,满眼的灰色之中,你是唯一的亮色,简直是光芒四射啊!

       ⑥他们后来再形容我,用得最多的词居然都是,光芒四射。

       ⑦我听得汗流浃背,是绝对意外的那种吃惊与惶恐。可他们一脸真诚,一个个地拥到我身边,争相跟我说着当年的事儿,完全不像开玩笑。

       ⑧回家,我迫不及待地找出十五年前的照片。照片上,我就是一位普通女子,圆脸,短发,还稍稍有点胖。可是,脸上的笑容,却似青荷上的露珠,那么透明和纯净。

       ⑨老师有没有魅力,原不在于容貌,更多的,是缘于内心所散发出的好意。

       ⑩我记忆里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小学六年级,学期中途,她突然来代我们的课,教数学。我们那时最顶头疼数学的。原先教我们的是个中年男人,面上整天不见一丝笑容。即便外边刮再大的风,他也是水波不兴,严谨得像老古董。

       ⑪她来,却让我们爱上了数学课。她十八九岁,个子中等,皮肤黑里透红,长发在脑后用一条绿色的帕子,松松地挽了,极像田埂边的一朵小野花。天地阔大,她就那么随意地开着。她走路都连蹦带跳的,跟只欢快的小鸟似的。第一次登上讲台,她脸红,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轻咬住嘴唇,看着我们笑。那样子,像个邻家大姐姐。我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她,有新奇,更多的,却是亲切。

       ⑫记不得她的课上得怎样了,只记得,每到要上数学课,我们早早就在桌上摆好数学书,脖子伸得老长,朝着窗外看,盼着她早点来。我们爱上她的笑容,爱上她的一蹦一跳,爱上她脑后的绿帕子。她多像一个春天啊,在我们年少的心里,茸茸地种出一片绿来。她偶尔也惩罚不听话的孩子,却从不喝骂,只伸出食指和中指,在那孩子头上轻轻一弹。看着那孩子笑道:“你好调皮呀。”那被她手指弹中的孩子,脸上就红上一红,也跟着不好意思地笑。于是,我们便都笑起来。我们的作业若完成得好,她还会奖励,做游戏,或是唱歌……这些,又都是我们顶喜欢的。

       ⑬然而学期未曾结束,又换回原来严谨的男老师。她得走了。她走时,我们都去大门口送,恋恋不舍。我们看着她和她脑后的绿帕子,一点一点远去,直至消失不见。天地真静哪,我们感到了悲伤。那悲伤,好些天,都不曾散去。

(1)、文中所写到的三位老师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性格特点。

(2)、如将文题《黄裙子,绿帕子》改为《绿帕子,黄裙子》好不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情,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简要赏析。

①她十八九岁,个子中等,皮肤黑里透红,长发在脑后用一条绿色的帕子,松松地挽了,极像田埂边的一朵小野花。天地阔大,她就那么随意地开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她偶尔也惩罚不听话的孩子,却从不喝骂,只伸出食指和中指,在那孩子头上轻轻一弹。看着那孩子笑道:“你好调皮呀。”(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5)、你心目中好老师是怎样的?联系文章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江畔人生

徐茂昌

       我在一个江水环绕的岛上长大。踏上大陆那边的土地,已经是嗓子开始变粗的年龄了。还是孩童的时候,我多么想看一看对岸被云水阻隔了的广阔世界啊!没有乘船远行的机会,于是便踯躅在江边的码头上,透过云障雾罩的江面,遥望对岸。那时,只看到远方水平线上,影影绰绰的,像是丘峰连绵的剪影,看不清究竟是些什么。而看得真切的,渐渐地像一部教科书被背得烂熟的,倒是身边的码头……

       已经过了30年,留在记忆中的昔日故乡的码头,今天仍是清晰的。不知用多少块石块垒筑起来的石埂,长长的,狭狭的,像一条巨大的跳板,从岸边向江中延伸,一直到深水之处,它的尽头便是似轮船甲板一样的一块钢铁平台。船靠码头,缆绳便紧紧系在平台的铁桩上,旅客似潮水般涌出舱口,沿着狭长的石埂,追逐着向岸上奔跑,岸边有一排候船室,都是低矮的平屋,光线暗淡,人群拥挤,声浪嘈杂。旁边唯一的一家供旅客用膳的饭馆,是用茅草搭成的,岸边的江风飒飒,叫人真担心屋子被吹坍。

       家乡的这个码头,变化很迟缓,然而也并不停滞。以前,它曾几度变迁,每次也总有一个新的面目:那石埂拓宽了,候船室加大了,周围的房屋也渐渐地被厂房、烟囱所替代了。近几年,好像突然从混沌中惊醒过来,码头的交迁,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记得那是前年春节,我乘船回故乡探亲。轮船即将靠岸的时候,几声“嘟嘟”的汽笛声,催动我惊喜地奔向船舷,向岸边眺望。蓦地,我感到了惶惑,怀疑轮船开错了地方。我带着几分惊诧,问旁边的人:“那是什么?”——相隔不远的岸上,如奇峰突起,平地耸立着一座崭新的高楼;挺拔的楼影,辉映着淡淡的阳光和粼粼水色,显示出几分庄严的美。因故乡的码头上,我还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楼。

       客轮紧靠码头了。随着蜂拥的人流下船。迎面便是长龙般盘桓江边的石埂。不过,也同候船室一样,已无往日的遗痕。渐渐地走进我早已望到的候船室,仰面而视,如临高山、巨厦,只觉得它的奇丽、壮观,自己则骤然交得很渺小了。谁还会想到挤在低矮的屋子里,屋顶似要压到头顶的情景呢?它所代表的过去,永久地在江边,在故乡的土地上消失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絮絮叨叨地说着码头。妻子与我同行,却很漠然,倒是偎在我怀抱里的三岁女儿,仿佛要窥探人世间的一切奥秘,正听得出神。我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于是开始讲一个生活中的童话:“很久很久以前,那码头可不是这样的……”

       我的心一阵颤动,仿佛受到了什么巨大力量的摇撼:一个苍劲的声音,横越几十年的岁月、时空,悠远地向我飘来。哦,想起了,这是我的老祖父的声音。那是将近30年以前,刚刚有些懂事的我,与老祖父住在一起,老祖父正是码头边过去那个茅屋饭馆里的厨师。夜晚,在店堂边一间存放货物,兼放一张床铺的小屋里,听着屋外江边的风涛声,我总要吵着让祖父讲故事。一次讲到离小屋咫尺之远的码头,记得开头的话便是:“很久很久以前,这个码头不像现在这样……”老祖父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一幅令人骇怕的图景:没有轮船,只有扯着帆篷的木板船,从长江的惊涛中颠簸着,驶到了岸边的港湾,木船便伸出一条几尺宽的跳板,架在船与岸滩之间,人在走动,跳板也在晃荡,胆小的人会吓得两腿发抖……我蒙住眼睛,不想听下去了……

       竟有这样的巧合。30年后,他的孙子却在重复他的话,重复着对自己的晚辈讲述已经流逝的往事。这是一种从何产生的默契呢?回乡的路上,我中断已经揭开帷幕的故事,开始默默地思索。渐渐地,记起了一位导师和先哲的话:人总要给一度经历过的东西建立起纪念碑,使这些东西在自己的感情上重新获得它在行动上已失去的地位。大概,这是一种人生的真谛吧!否则,为什么在祖父的眼光里,那带篷的木船,晃荡的跳板,竟使他如此钟情,如此恋缅?是的,过去的岁月,在不同代人心上,都已建立起他自己的纪念碑;面对自己的晚辈,又多么希望让这座纪念碑闪闪发光呀!

       故乡码头的变迁,使我悟到了一点儿什么,可是,我嫌它过于肤浅。一直到结束在故乡逗留的日子,再度站在码头边长长的石埂上,脑际忽然跳出了一个念头:现在,这是我返程的起点!我豁然开朗了,故乡的码头,它留住一代又一代人记忆中的过去,不都是他们生涯历程中的起点吗?老祖父的起点是木船、路板,我的起点,是狭长的石埂、低矮的候船室;到了今天,我的女儿最幸运了,她的起点已经是初具现代化规模的高楼、长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起点,把它们连接在历史的屏幕上,便组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们的每一交化,正如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所说的,那“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的诗篇序曲”。多叫人流连、神往啊!

       每个人都应当珍视自己的起点——那座矗立在人生途中的纪念碑;可是,不同代的人,起点毕竟不同了。我默默地想。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心事

王伟锋

    老太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

    老太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楞着,像是在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这让老太太感到好奇。

    老太太是早上在客厅看电视时偶然望见这两只小猫的。说是在看电视,其实差不多只是听了。老太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常年累月的操劳,眼睛早早就不行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用老太太的话说是:我与这个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幽默归幽默,毛玻璃之外的现实世界依然是坚硬的。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穿梭,发出时而低沉时而尖利的呜呜声。老太太赶紧上阳台收拾衣物,把窗子都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老太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趴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了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老太太心里不由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感觉听到了猫的叫声,在风声中微弱、凄然而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老太太站起来又坐下去。终于,她下决心给儿子打个电话。

    电话接通,儿子觉得意外,母亲很少在上班时给他打电话,他警觉地问出了什么事。老太太怕儿子担心,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

    几番对话下来,儿子释然了,又觉得莫名其妙:“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老妈,你真没其他事?有事你别瞒着我。”

    老太太无语,挂断了电话。但她越想越坐不住,打开防盗门下楼——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是在下楼时,一心想着猫的老太太不慎滑倒,摔了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轻度骨折。

    儿子赶到医院时,老太太已经被邻居送进医院,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和绷带,躺在病床上哼哼。

    看着匆匆赶来的儿子,老太太满心的歉意。但还是忍不住说了猫的事,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一下对窗。

    儿子了解母亲,母亲善良,见不得别人受难,今天要不把这件事了了,老太太怕是要睡不着觉了。

    儿子叹了口气,让母亲放心,打车回家,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倒是有人出来,儿子硬着头皮说出事情原委,那人说,里面住着一位老人,是自己一个人住,平常这个时间肯定在家的。

    儿子心里突然有不好的预感。他下楼找到物业,给老人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

    还好,物业有老人女儿的电话,女儿一听也急了,但人在外地,就在电话里千恩万谢地拜托物业报警,说自己尽快赶来。

    警察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现,老人倒在卫生间里。白瓷砖上是一滩暗红的血迹。人已昏迷,所幸尚有呼吸。

    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儿子忽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走进阳台,一望不禁哑然失笑。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是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回到医院已是夜半时分,儿子轻手轻脚走进母亲病房,替她掖了下被角。老太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

    儿子将手机伸到老太太面前,屏幕上,是两只雪白的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

    老太太满意地笑了,顿觉困意来袭,忘却腿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2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写人记事类文本,完成小题。

用奋斗书写人间值得

李娈启

①青春,是人生最美丽的季节。奋斗,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选择奋斗,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前行。选择放弃,却往往能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退缩辩护。奋斗与放弃,一念之差,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结果。

②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多彩,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③在最美的年华里,为了铸国之重器,他三十载春夏秋冬未曾归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青丝变白发,初心仍如磐。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④黄旭华本名黄绍强,早年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敌人的炮火轰炸中,他痛心于偌大的国土竟无处安放一张书桌,于是一心救国的他毅然改变志向走上科技报国之路,给自己改名为“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他要为民族强大而奋斗。

⑤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恶劣,还遭到核威胁。苏联的赫鲁晓夫轻蔑地说道:“中国人永远也造不了核潜艇。”但中国人不信邪,更不服气。毛主席硬气地回应赫鲁晓夫:“核潜艇,中国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伟人高瞻远瞩、掷地有声的话语指引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

⑥核潜艇研制初期,除了要承受荒岛恶劣的条件,最大困难是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有人统计,从最初的方案论证,到技术设计、施工设计,黄旭华团队总共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画了45000张设计图纸,连接起来有30公里长!在一穷二白的年代,新中国的科研赤子们从零开始,埋下头,直起腰,用最“土”的办法,做最精的设计。

⑦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黄旭华和同事们就用最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应对挑战。为了保证没有算错,往往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校对后,只要三组数据中有一个不同,就必须重算。这个“土办法”被同事们戏称为“斤斤计较”,而正是靠这个“土办法”,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获得的测试数据与设计值毫无二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⑧如今,中国首艘核潜艇早已退役,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已经度过百岁寿辰,他是青春无悔的榜样,是奋斗人生的楷模。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寄语是“一句誓言,一辈子事业”。他的这份“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情怀,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奋斗的姿态,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中去。

⑨陶行知曾说“奋斗是万物之父”,而青春是最好的奋斗期。韶华易逝,“躺平”的思想要不得,“摆烂”的人生更不值得。以青春为墨,以奋斗为笔书写最华美的篇章,老去的你才会由衷地感谢曾经奋斗的自己,感叹此生无悔、人间值得。

(选自《洛阳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增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