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5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镰中岁月

耿立

    ①回到老家木镇,看到老屋的墙上还挂着一把像锈蚀月牙的镰刀,逝者如斯,缄默无声。

    ②父亲不在后,镰刀也失去了生意,只木把上的油汗还在,铭记着主人当年的恩遇。

    ③想到多年前,天还未明,和父亲下地去割麦子。父亲的镰刀在油石(一种质地细腻的磨刀石)上磨过,闪着冷凛的寒光。那是农人的重大行动,要用血肉之躯与那些麦子进行一场损耗与杀戮。

    ④麦子被割倒,但父亲的手上、胳膊上、腿上、胸膛上,也会被麦芒、镰刀、绳索所伤害,留下淤瘢,留下红肿与浓痰和咳嗽。也许这就是命运﹣﹣互相制约,消耗磨损,麦子的命运,也是父亲的命运。

    ⑤在割麦前,天气暧昧的春夜,躺在床上,隐约听到村外的青蛙叫。那时,我看到父亲坐在院里抽烟。尔后父亲吆喝着牛驴,在田地里一遍一遍地循环耙(bà,用农具弄碎土块)地,直到田地里没有一块拳头大的土块,直到田地坦荡如砥为止。耕过的地必须耙,把那些草啊、庄稼的宿根啊、砖头石子啊耙出去,那样庄稼会舒服。

    ⑥麦子拔节或扬花的夜晚,父亲会披件夹袄到田野里,坐在田埂上,随意扯一把草垫在屁股下,也不管那草的干湿。A那时的夜极静,有时星子就像要落在怀里;没有星月也无妨,要的就是夜的静谧与神秘,把一切的嘈杂和琐碎都隔开,像给整个乡村拉了个幕布。父亲点上一支烟,听来自田野的声音﹣﹣B那时的麦子就如换嗓期的少年,骨节开始变粗,嗓音开始变粗,好像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和密码,他们都争着发言。那些麦子的叶片,一个个像举起的旗子。麦穗呢,在南风的撩拨下,越发鼓起身子,展示出幸福的模样。

    ⑦那夜静得出奇,但静的下面是动,是爆发。麦子的拔节和扬花的声响,又是这大静与大美的陪衬。那些静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氛围和气场。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场景里,潜伏,也像一株草。当看到父亲伸懒腰的时候,你觉得那老骨头,也像受了麦子拔节的蛊惑。与土地厮守的人,何尝不是土地上的一茬庄稼呢?

    ⑧我想起父亲磨镰的神情,那种肃穆和庄重。有星月的时候,父亲把油石放在屋檐下水盆里,那星子就漂在水盆里。父亲用手撩一些水在油石上,一下一下把休眠了半年的附着在那些铁中的钢性、锋利唤醒。

    ⑨我们那里的人,不说割麦子,说的是杀。父亲对生命充满的是敬畏,他不想因为镰刀的钝,而在杀麦子的时候,增加麦子的苦痛。

    ⑩田垄间的父亲比平时瘦小了,恭敬了。他放慢脚步,好像怕惊吓了黄熟的麦穗。这时的麦粒,颗颗饱满,如汗珠子从土壤里升起,一齐附身在麦穗里。是啊,对人的汗珠怎能轻蔑和随便呢?这些汗珠是有尘土味的。人也是从尘土来的,都是同一路径的弟兄,说不上谁高谁低

    ⑪父亲左手把麦子揽在怀里,右手的镰刀只是轻轻地一挥,麦子倒下。那时往往是天未明,叶上的露珠,就滴滴答答地回归到泥土,顺便把人的裤子打湿。把裤腿挽起来,那麦芒就如针尖一样刺人。割麦子的早晨是从黑夜开始的,相当漫长。我跟着父亲,往往只是弯着腰割一会儿,就觉得腰要折了,而父亲没在麦田里。在天色微明的田野上,只是看到麦子一片片倒下,父亲低着头,好像眼睛里只有麦子和泥土,好像他们在童话的世界里对话一样,麦子会开口,泥土也会开口。泥土感谢父亲把它身上缠绕的草啊蒺藜啊拿走,把硌骨头的砖石拿走;麦子也感谢父亲的照料,给他们以水,为他们捉虫子。

    ⑫但我知道,父亲也是把自己看成一穗麦子。他们都是来自土里,沉静是一样的,朴实是一样的,都是泥土一样的肤色,这是生活的本色。不背叛自己的来路,只这一点,就值得尊重。

    ⑬后来父亲去世了,镰刀也失去了用场。我有时也回到木镇去,那多半是清明或者旧历的年底,有时把墙上的镰刀拿下来,用手指肚蹭一下镰刀的刃,涩涩的,不再锐利,满是苍茫。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2日,有删改)

(1)、请阅读相关段落,补全下面表格。

段落

事件

详略

略写

⑥⑦

静夜田埂坐听麦子拔节、扬花的声音

⑧⑨

星夜磨镰

⑩⑪

详写

(2)、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是啊,对人的汗珠怎能轻蔑和随便呢?这些汗珠是有尘土味的。人也是从尘土来的,都是同一路径的弟兄,说不上谁高谁低。

(4)、阅读第⑧段,赏析划线的词语。

父亲用手撩一些水在油石上,一下一下把休眠了半年的附着在那些铁中的钢性、锋利唤醒。

(5)、请从第⑥段画波浪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按括号中的要求进行赏析。

A.那时的夜极静,有时星子就像要落在怀里;没有星月也无妨,要的就是夜的静谧与神秘,把一切的嘈杂和琐碎都隔开,像给整个乡村拉了个幕布。(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B.那时的麦子就如换嗓期的少年,骨节开始变粗,嗓音开始变粗,好像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和密码,他们都争着发言。那些麦子的叶片,一个个像举起的旗子。麦穗呢,在南风的撩拨下,越发鼓起身子,展示出幸福的模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6)、结合全文,请分别从结构、内容方面分析第⑬段的作用。

举一反三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的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三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惟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留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邈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农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选自《中考语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山勇士张梁

拖拖

    张梁,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2000年开始登山,14年间,他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十座八千米雪山的攀登,成功徒步南极穿越北极,在地球的三个极点均留下身影。是继续冲击14座还是在50岁之际开始另一种冒险?他说,未来在哪儿不重要,活出真我才重要。

    2014年,张梁攀登了两座海拔8000米的山峰。四月底,在距离海拔8091米的世界第十高峰——安纳普尔纳峰峰顶只剩三百多米的地方,张梁做出了下撤的决定。那一次,他还挽救了三名滑坠队友的生命。再次与死神擦肩,想到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惊魂未定的张梁在心里作出了放弃登山的决定,他甚至在山上录了一段视频向雪山话别“我热爱雪山,但我更热爱生命。安纳普尔纳峰将是我攀登8000米高峰的绝唱。再见,安纳普尔纳,再见,雪山。”

    可这雪山绝唱和以往的每一次亲历生死一样,无论如何也扑不灭他心中那团小小的火焰。只不过三个月后,张梁成功登顶8034米迦舒布鲁姆Ⅱ峰的消息再一次让中国登山界沸腾,至此,他离“14座”的桂冠已经越来越近。

    从雪山归来后,张梁开玩笑说,自己越来越像高海拔动物,在雪山神清气爽,下来之后反而有些醉氧。迦舒布鲁姆Ⅱ峰的惊险,虽然不如曾经直面生死的马卡鲁峰、安纳普尔纳峰,可艰难程度不减反增。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座8000米是容易的,加上巴基斯坦的登山配套条件与尼泊尔差了好远,各个营地之间超长距离的徒步也消耗了巨大体能,从雪山下来,张梁的体重一下子掉到了66公斤。

    这一次登山给张梁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个十指都已经截肢的日本80后登山家,比起那些激进的攀登者,张梁显然是登山家中的理智派。他不会在计划不周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登山,也绝不会尝试反季节攀登、无氧攀登、freesolo,他可以不带给家人报平安的卫星电话,但每次冲顶,他一定会带备份的手套、头灯、护目镜。“万一出点问题,任何细节都会送命。”

    攀登到现在,“14座”理所当然成为了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不过张梁的态度依然是不强求,他不刻意追求这个目标,因为确保安全并享受登山的过程对他来说更重要;他也不在意被超越,因为登山不是竞赛。“登山要有耐心,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越是接近圆满,张梁似乎越想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最近一两年张梁迷上了航海,从深圳到三亚,他曾跟船在海上漂泊了48个小时,今年10月他计划征战泰王杯,明年计划环大西洋,最终的计划是航海环游地球。

    除此之外,张梁还计划到台湾参加赛程超过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这些计划看上去都很“自虐”,对此张梁说“我可能永远也不会走上高尔夫球场,我确实享受在绝望环境里,再逼一逼自己的乐趣。”

    “我喜欢一些比较苦的东西,像马拉松、足球,这些能把自己体力、精神耗尽。”张梁表示,自己并不是要当苦行僧,而是“一辈子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一定要做一些能让自己骄傲的事情。很多人羡慕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张梁今年50岁,他信奉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的那句名言:“50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时,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上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得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我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地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在丢弃它时却可以显示出个人教养。

    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自己跟文明的距离。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有无教养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微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坚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得多,也可持续得多。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关于教养的简单道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