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云南省红河州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复习统一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奔跑的声音

喻水军

        马子健回到竹坞的时候,天完全黑了下来。涧边栗子树下的湖水摇晃着,湖水混沌而深远。至于深远到哪里,马子健心里知道。这些天来,马子健一直听见有一种声音,而且暗示自己,是狗奔跑的声音。狗蹄子上有柔软的肉垫,即使奔跑起来,能有多大声音?但马子健就是一直听见狗奔跑的声音,由远及近。

        这个感觉他没有跟谁说过。

        那天他从湖里钓了一条鱤鱼,当时,他就是从栗子树这儿下的钓钩,这里的水深有五十多米。他将鱼弄上岸的时候,遇上了老包。黑脸老头儿总说自己是包拯的后人,有自家院子里的那棵皂英树为证,那是从开封逃荒时带的,栽在湖区四百年了。马子健信不信都知道他是老包,笑一笑,并不和他争辩。那鱼在水边的石头旁,没有断气,在网子里蹦跳,尾巴啪啪啪地拍打着石板路。老包给他递上一根荷叶卷封的卷烟,大拇指粗,一拃长。这时候,老包的那只黄狗从石板路上奔跑了过来,马子健听见狗爪子抓着石板路面的声音,凌厉刺耳。狗是奔那条鱤鱼去的。老包嘴里“呔!”的一声,黄狗刹住了步子。

        今天晚上马子健回到竹坞,是出发前就想好的。三百多里路,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回来天就黑了。这样说马子健吧,他是湖区十九万搬迁移民中的一员,他目前生活在小平原的一个集体移民点上。马子健说着湖区的方言,吃着平原的大米。分有一套房子、几亩早田。那年,他内心是不愿意搬迁的,但搬迁了也就那样。他生活简单,不讲究,一日两顿饭。在湖区的时候,夏季的晚上,把羊关进羊舍,他会上山逮蝎子,头顶上一盏矿灯,带一根撬杠、一只镊子、一个空矿泉水瓶子。撬起石头,蝎子就乱跑。他弯下腰,嘴对着它们吹气,就全都伏身不动了。一个夏天收入六千多元。他奇怪自己一年一年地逮,蝎子却一年一年地生,这么大个地方,从来没有少过,湖区真是一块宝地呀!再就是拾柴火,他可在自家的山上砍些树枝,可以在公共的山上砍些树枝,没有人说他什么。湖区生活宽松。平原上地跟地挤得很紧,隔着一条犁沟,铁锹头稍不留神就伤到别人的地里了。

        搬迁的时候,湖区经济好,半年时间捕鱼,再侍弄些山上的橘子树,一家一户至少收入十万元。后来消息来了,先是清理湖区卫生,不准养羊,不准养猪,不准养鸡,后来连养鱼的二十多万个网箱,也从水里拉出来,在湖边堆得像山。马子健是棵墙头草。别人说啥,他就听啥。他听有个穿蓝西装白衬衣的人说,湖区湿地是属于全人类的,是属于整个地球的。那人还说,地球在太空中,孤零零很小的,我们在这地球上面住,得保护好它。马子健就抬头看了看湖区之上的大山。

        马子健每天从山上转到山下,又从山下转到山上。他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主意。直到有一天,在农业局做科长的儿子回来跟马子健说:“爹,你先搬!搬到新住处,别随便回来。你往回跑,别人都看着呢!你知道那么多人搬了,谁不挂念老家园?”这话,马子健听进去了。

        两年后的今天,马子健偷偷地跑回来了。他赶在天黑前回来,是不想叫儿子知道。

        老包跟一伙老头子正闹事呢。老包的院子现在已沉入水底。那棵皂英树也清晰可见。

        那年深秋,皂芙树下依旧落了一层厚实的皂英,横七竖八像一根根扁扁的门闩,黑红油亮泛着光。冬天皂英干透了,老包在院子里支个木墩子,墩子上放上一排皂荚,拿个木棒桃,一下一下地捶起来。红色的皂芙籽叮叮当当跳起来。这东西腊月初五煮五豆粥时加上一些,别有一番香味。后来,有人上门买树,第一次给了八千,老包说:“不卖。”第二次给了一万,老包说:“不卖。” 第三次给了五万,老包说:“不卖。”“啥意思呢?”那人看着老包发愣。老包说:“啥意思? 它在这水边滋滋润润长了四百年了。”跟老包闹事的是一帮老头子,最凶的几个已将染好的黑漆棺材拉回湖区了。他们说:“忍着在平原活,不想在平原死。”平原的殡葬政策是一律火化,不用商量。他们就又想起湖区,湖边那么多的深山老林,什么地方的土里埋不下一副棺材呢?

       大清早,马子健看见老包在湖区孤零零地溜达。湖面广阔,太阳在湖心像面镜子,亮得耀眼,金光四射。

       那条和老包形影不离的狗呢?

       老包说,他回过一次湖区,就不想再回来了。他坐车,黄狗坐不成车,偏要撵他。车跑黄狗跑,狗撵不上车。第二天日落,黄狗撵到湖区,肚子干瘪,眼仁充血,四只蹄子血肉模糊。他当时心疼得眼泪流下来了,狗也饿急了、渴极了。狗东西呀,它看见水底的院子,还有那棵皂英树,纵身跳进湖里,再也没有上来。

        那一刻,马子健的脑子里突然又响起了狗奔跑的声音。那声音忽近忽远,似有却无。马子健就那样站着,看着老包,看着天,看着地,看着湖水里老包的院子和那棵皂英树。马子健想象着地球悬在太空,他马子健站在地球上,个子高高的。

       湖区之上,森林一望无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插入马子健对往事的问忆,这既使文章的叙述脉络更加清晰,又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B、小说用典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别具声色底蕴深厚的乡村风情画,使读者在领略乡村之美的同时,更能理解人物浓重的乡愁。 C、关于老包捶打皂荚的描写细腻而生动,传达了老包在捶打时的惬意舒畅的感觉,这让后来老包再次回到湖区变得合情合理。 D、“太阳在湖心像面镜子,亮得耀眼”一句,借助景物描写,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湖区的美丽,同时也反衬了马子健内心的孤寂。
(2)、小说塑造的马子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以“狗奔跑的声音”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卡拉维拉斯驰名的跳蛙

【美】马克吐温

    这里从前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赔同,碰上什么就赌什么,十有八九总是他赢。

    他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就配在那儿拴着,一副贼溜溜的样子,老想偷点什么。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斯迈雷老是靠这条狗赢钱,直到在一条没后腿的狗身上碰了钉子。

    那一次,两条狗斗了好一阵子,两边的钱都押完了,斯迈雷的那条狗上去照着咬惯了的地方下嘴的时候,当时就看出自个儿上当了,它让人骗惨了。它朝斯迈雷瞧了一眼,好像是说它伤透了心,这都是斯迈雷的错,怎么弄了一条没有后腿的狗来让它咬呢,斗狗时它本来靠的就是咬后腿嘛。

    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跳蛙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果不其然,他把跳蛙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跳蛙一下,那跳蛙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脚朝下落地。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那跳蛙叫丹尼尔·韦伯斯特——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跳蛙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

    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跳蛙,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跳蛙笼子,就问:“你那笼子里头装的是什么呀?”

    斯迈雷冷着个脸说:“它是一只跳蛙。”

    那汉子拿过笼子,转过来转过去,细细地瞅,说:“嗯——原来是个跳蛙,它有什么特别的呀?”

    “噢,”斯迈雷不紧不慢地说,“它就有一件看家的本事,要叫我说——它比这卡县地界里的哪一只跳蛙蹦得都高。”

    那汉子拿过笼子,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是嘛,”他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能好到哪儿去。”

    斯迈雷说,“别管你怎么看,我心里有数,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跳蛙比卡县随便哪一只跳蛙都蹦得高。”

    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有点儿作难:“呃,这儿我人生地不熟的,也没带着跳蛙;要是我有一只跳蛙,准跟你赌。”

    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

    斯迈雷离开后,这汉子坐在那儿想来想去,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跳蛙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跳蛙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跳蛙的下巴颏,然后把跳蛙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跳蛙。他把跳蛙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你要是准备好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把他的前爪跟丹尼尔的放齐了,我喊个号。”然后他就喊:“一——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跳蛙,那只新来的跳蛙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这哪管事儿啊;它动不了,跟生了根一样,连挪挪地方都办不到,就像抛了锚。斯迈雷说什么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汉子拿起钱就走,临出门了,他还拿大拇指在肩膀上头指指丹尼尔,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好到哪儿去嘛。”

    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跳蛙掂起来,跳蛙头朝下,喷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跳蛙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作别三峡纤夫

韩永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情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

    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

    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所以,长江三峡的两岸边,总有望郎的妇人化作奇峰异石苦守崖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山崖上的竹叶都撕成了丝丝缕缕的心事,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都望成了冰凉的望夫石!于是,七百里峡江中,总有“望郎滩,望郎滩,我望郎君早回还”的呼唤。

    但真正的纤夫从不恐惧。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回家,回家,回家同妻儿团聚。在这个目标的导引下,纤夫们有时会十分快活。在拉纤时含泪而唱的“拉纤小调”,他们在顺风顺水时唱得有滋有味——

    三尺白布四两麻啦,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啊!

    大坪大蹚各顾各啊,石旮浪里脚蹬脚啊!

    一声号子一声汗啊,幺儿连三都使力啊!

    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啊!

    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头把家还……

    A·K先生作为一名外国人,毕竟只是三峡的匆匆过客。假如他进一步走进纤夫中去,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写出更为深情的文字,让世人更清楚地知道在中国,在长江三峡,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当年的长江三峡是外国人看中国最好的“看本”,今天的长江三峡,更是世人看中国的必到之地。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在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之上,昔日“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一百多道险滩杳如黄鹤,今日三峡只有碧波荡漾的浩瀚!

    桀骜不驯了千万年的长江三峡,在如水月光的映照下,同我一起在梦幻中迤逦而行,去作别永远的三峡纤夫。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瀛湖的静与闹

刘云

    到过安康瀛湖的外地人,多半会感叹西北中国竟然也有这么大面积的水面。瀛湖被四周的青山拥着,晴空如水,水如晴空,在瀛湖看最干净的云朵,不需要往天上看,就看水,看湖,那湖水里漂着白云,就是清水漂着刚织出的雪白的丝绸。

    进得大湖,越过四五个小小子岛,过了“爱情岛”,迎面现出一派迷迷水天,水道宽阔,水烟迷离,翠屏岛渐渐展现在眼前。从空中看这岛,像朵巨大的睡莲卧在清波之上。上得岛来,只见树木、竹林、草地,不见房屋建筑。深林中宾馆旅舍、会堂书馆、球场健身房、乡宿小店,好像一枚枚书签,夹在绿的章节,都是静的。走累了随便进一处小店小馆,女主人迎你的笑脸是静的,脚步是静的,端上来的绿茶和咖啡是静的。这岛上的绿太浓了,把尘世间的俗音都润化成绿色,安静的绿色,与绿植一体的静。

    然而,这个岛又是热闹的。从岛的东南下到湖边去,就是西北最大的湖上人工水上运动中心,十多平方公里的湖湾里,浮筒拼装的水上运动中心浮在清波上。从暮春开始,直到秋初,这个湖湾举办着各式水上运动活动,前来休闲放松的市民,扑进瀛湖的怀抱,在清水中把自己的心情泡软,泡柔,泡得如清水一样干净。翠屏岛一岛的静,翠屏湾一湾的闹,经历了这一静一闹,好像明白了不少人世间的大道理。

    瀛湖的静和闹,还在远看不起眼的一处名叫唐家链子的渔村。它处在一处静的、浅的、低洼的、杂树丛生的湖湾。湖湾原本散住着二十来户以网箱养鱼为生的农户。说他们是农户,他们每年也在湖岸边的坡地上种麦子、种包谷,在房前屋后的园子种四季蔬菜。他们既是农户,也是渔户,自打二十年前有了这方水波茫茫的瀛湖,他们就驾船在湖里打大鱼。湖里的鱼少了,他们也学着南方海边的人,在湖里架网箱养各色大鱼,养鲟、养鲢、养鲫等。秋天,在湖岸的浅水里拖瀛湖银鱼。湖里的人把拖银鱼形容成“收银子”,在晴好的天光下,出水的银鱼就是一网网的碎银子——瀛湖银鱼贵比银子。山上种,水里收,瀛湖的农民、渔民生活自在,旱涝皆收。若是你叫他们变一变这生活,他们会对你说,那你是叫日月变吗!

    可这日月真是变了。十年前,瀛湖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坡地都成果园了。五年前,瀛湖的枇杷、大樱桃、五月桃、金钱橘、纸壳核桃,已经就是瀛湖的一大景致,春天果木坐花,瀛湖是花海、花湖;初夏鲜果次第上市,瀛湖是果海、果湖。金钱橘、纸壳核桃秋里上市,瀛湖一年的花果季才算收尾。人说,在瀛湖做农民,四季收钱,钱就是果树上的叶子、果树上的花,风一吹落一地,弯腰就捡上了。十年瀛湖植绿,让一湖水常清,让瀛湖鱼名声远扬。

    瀛湖植绿,植了十年,山上变成果园子。瀛湖收网,也收了十年,三十七处湖湾,硬是收了十年,如今收出瀛湖一片水的静、水的清。唐家链子,只是其中的一处。二十来户农民、渔民,最后告别他们网箱的那个早上,看到机船轰鸣着把他们养了十年的网排拖走,内心很有不舍。这一天,成了唐家链子人共同的纪念日。

    但唐家链子还是欢笑着的。2018年春天一个晴好的日子里,我在唐家链子采访瀛湖人家的新生活。他们说湖,说水,说湖水里每一天看着的高兴和亲情。他们说邻里的生意,说谁家的客人扎得久。说婆娘们的手艺,说汉子们风吹雨打的心思变细。我看到的唐家链子,是瀛湖三十七处湖湾里的一个乡宿旅游示范村,一家一院都临水坐落,家院的栈桥都伸向湖岸的水中,每个农户都是一个乡居旅舍。入住其中,你大可以将此作为你“家”的一站,“家”的乡下别院。你放下身心,成为这个旅舍的主人。你可以自己动手,在园子摘菜,在湖边钓鱼,可以开怀畅饮“家”里窖藏的“瀛湖米酒”。高兴了,你可以跟原“家”的主人攀成亲戚。你久居城里,瀛湖一行,你就有了水乡的一门至亲,你就有了乡愁,你的心就在这清波荡漾的地方,有了牵挂。

    在瀛湖,网箱告别一个时代。但瀛湖的水中,最有名的河鲜依然在生长,在收获。政府每年在湖里进行增殖放流,任其野生野长,瀛湖里的大鱼每年秋里依然在收,自然生长的瀛湖鱼,两年生、三年生的鲟、鲢、鲫、鳜,照样撑着瀛湖“河鲜宴”的大招牌。瀛湖人骄傲地说,到安康游,不吃瀛湖鱼宴,只算路过安康。

    在唐家链子,我请北京来的几位作家吃“瀛湖鱼宴”。他们是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路走来的,最后,走到这调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他们走南闯北,吃惯了山珍海味,却被这瀛湖的“河鲜”迷住了。他们喝瀛湖米酒大醉,跟着主人家的娘子学唱瀛湖的民歌,哪里是唱,简直是吼是叫。我们一帮人,和唐家链子人一起开怀欢笑,我们都记住了这忘形的一场欢聚。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⑪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⑫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 镰

洪忠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

    敬老有福,敬土有谷。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浸种、育秧、栽插、耘田、施肥、收割,既是乡土中国稻作的一种链接,也是我对稻子种植的程序性认识。

    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粿,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

    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民以食为天。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比如做新米粿、蒸汽糕、舞稻草龙,还有迎桂花灯、瓜果灯,人们总是用内心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

    “人生土是根,命存地为本。”婺源民间对土地与稻子的信仰,既是生活的烟火,又是心灵的路径,可以让人的心灵通往更远更辽阔的地方……这也是我对婺源民间文化遗存一直保持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诸如婺源农俗中,正月初二贴联牵牛饮水祝愿耕牛平安的“开牛栏门”,正月初七开始祈愿驱邪攘灾五谷丰登的迎“社公”,秧田发青之际请土地菩萨、祈愿丰收的“安苗”,以及农历六月“卯日”敬祖先与五谷神的“吃新”,所有这些,应是我的父老乡亲对乡土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一直在视线内追根溯源、进入田野调查的主题。

    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赋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收开镰时。秋风中,还有几分燥热,夹杂着草木与稻谷混合的气息。像犁耙耖里储满了耕作记忆一样,母亲每一把禾镰的齿痕里,都是开镰收割鲜活的显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洌,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一侧的墙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玑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玑烟”。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玑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玑巷的一条街。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玑巷人?

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我恰巧要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玑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発、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玑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玑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