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红河州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复习统一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作为一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技术门类,它真正发挥效力并不在于它对于某个行业多么颠覆,多么创新,而是它是否能够成为串联起行业发展的纽带。这就需要建构起一个庞大的行业生态圈,只有这样,区块链行业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发挥到最大。

    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是通过信息的全网一致性分发,实现信息存储的去中心化和信息传递的去中介化,传播过程公开透明,并通过经济和社会治理手段实现信息在不能被篡改的基础上的高质高效共享,进而实现组织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以提高生产生活效率。而区块链通过多种底层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实现数据的分布式一致性存储、安全性传输,因此,区块链技术将通过对产业互联网的改造,获得更大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链为区块链解读——区块链技术与产业互联网》)

    材料二: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区块链落地应用,无论是公有链还是所谓的“联盟链”,在区块链系统底层的数据视角来看,所有用户都是单一类型用户,节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区块链系统对节点的区分,更多是从区块链系统运维的角度,而不是从业务逻辑运行的角度。

        区块链系统基于单一类型用户和同一性质的节点实现的数据全网可验证,对于降低信息不透明、建设可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

    (摘编自《如何基于区块链实现高质量协同》)

    材料三:

    “AI寻人”是百度2016年底推出的一项AI公益服务,在百度“AI寻人”平台上,求助者无需注册或登记,只需在网站首页上传走失亲人的照片,即可与民政部登记的走失人口信息进行快速比对,得出系统对比之后的结果。除人脸识别外,平台也设置了查询功能,救助者可针对“姓名、性别、年龄、区域、救助站”等信息进行相应的筛选。

         未来,这项服务将会更便捷。精准地推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目前,百度APP已经上线“百度AI寻人”智能小程序,用户只需在百度APP上搜索“AI寻人”或者“百度寻人小程序”,简单上传一张照片,就能与民政部全国救助寻亲网的数万条走失人口数据进行一键比对,系统将自动给出相似度最高的多个参考结果。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更断、多中心存储,提升公益寻人的协同效率。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百度升级“AI寻人”服务,智能小程序精准推送助走失者早日回家》)

    材料四:

        区块链要服务于各行各业,实现“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首要的是解决链上链下问题,目前我们不可能把链下信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上链,区块链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等公有链上以极低成本发布信息,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特性,将大大提高监管难度。利用区块链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谣言,会给区块链技术应用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利器要善用。这好比有人认为路上若是没有警察、没有红绿灯,车子可以开得更快,事实上,没有监管的马路寸步难行。只有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完善区块链监管技术、监管政策、监管能力和监管模式,确保产业发展与监管并行,才能为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陈纯《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新动能》)

(1)、下列不属于“区块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项是(   )
A、IBM与中国银联跨行、跨平台兑换奖励积分系统中,消费者在一家银行的积分可以兑换其他银行的积分奖励,甚至可以兑换多个航空公司里程及超市奖励,该系统大幅度提高银行积分使用效率。 B、腾讯和深圳市税务局合作后,深铁和港铁等企业不再需要到税务局申请税盘,可按需进行发票生成,所有开票数据和乘车数据均可记录,从支付到开票仅需2分钟。 C、持有电子证照的律师在安徽政务服务、“皖事通”或线下窗口,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出示通用校验码即可。 D、小李在天猫网购买一个衣柜,下单之后把钱打给了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小李在收货后予以确认,支付宝收到确认通知并打钱给卖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运维角度和业务逻辑运行角度中,前者更能帮助区块链系统对单一类型用户的节点进行区分。 B、只有构建起庞人的行业生态圈,串联起行业发展纽带,区块链行业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发挥到最大。 C、区块链让信息公开透明,无法篡改,能确保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信任系统,从而让数字世界完全真实可信。 D、“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可服务于各行各业中,可实现单一类型用户和同一性质的节点的数据全网可验证。
(3)、区块链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 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南非正式提出加入四国峰会。2010年底,中国以轮值主席身份代表其他成员国邀请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实现首次扩员。南非是南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舆论认为,南非的加入将使“金砖国家”的地域覆盖亚、非、欧、美四大洲,进一步提升“金砖国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

    “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金砖国家”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点多元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自然推动力。“金砖国家”在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有着相同的关切和主张,加强协调、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成为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摘编自“腾讯新闻”《金砖国家:引领世界成功发展的缩影》)

    材料二:

   

    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经济增速图示。发达经济体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经济处于发达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等。新兴经济体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经济实体。金砖五国(含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即为新兴经济体。

    材料三:

    在2000年,中国经济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总和。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初期,美国经济仍然是中国的两倍多,日本经济已陷入停滞,德国和法国继续引领欧洲。巴西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印度的经济增长也在提速,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几乎扩张了六倍。

    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就会超过美国。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都会保持巨大的发展势头,美国则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成熟而放慢前进的速度。

    到2050年,预计中国经济会比美国高出50%,印度经济可能紧随其后,并在几年后超越美国。日本和欧盟几个核心国家的经济则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经济力量大转移》)

    材料四: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2017年9月5日在厦门落下帷幕。过去十年,金砖国家的合作为维护一个包容、民主的全球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尽管金砖国家内部关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实。

    有两个重要因素确保金砖合作机制的长期存在:一是建立一个超越“美元标准”的金融秩序;二是通过和更多南方国家建立合作,实现全球治理机构的民主化。

    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等领域规划合作路线图等,是金砖国家为建立新的货币安排做出的努力。即使尚未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也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未来十年,金砖国家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五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仍未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因此,科技合作和价值链融合对于金砖国家实现合作共赢至关重要。

(摘编自“国际在线”《巴西学者:金砖国家从容应对挑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蓝皮书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呈现稳中有升的走势。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高于2015年4.9个百分点,高于2014 年15.8个百分点。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8.68%,而同期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达到9.15%。

    蓝皮书指出,近几年,以上海和江苏为表率,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省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此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17年,上海、江苏和浙江第三产业占比都已经超过了50%,上海更是突破了70%。

    蓝皮书指出,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大旅游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所谓“大旅游时代”,绝不是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简单的叠加拼接,而是要借力“大旅游产业”,“盘整山河、贯通产业、振兴文化、实现发展”。西北地区在地理上有共通的特点:高海拔高温差,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少数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旅游资源小集中大分散特点明显。历史上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地位在当代更是意义非凡。

    (摘编自《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

    材料二:

地区

项目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

北京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189.2

2406.7

2794.3

3072.3

3570.5

占GDP比重(%)

12.3

——

13.1

13.4

14.3

上海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269.76

2500

2833.08

3020

——

占GDP比重(%)

11.29

11.5

12

12.1

——

广东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706.5

3011

3552.3

3648.8

4256.63

占GDP比重(%)

4.74

4.84

5.24

5.01

5.26

江苏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2330

2701

3001

3167

3488

占GDP比重(%)

4.3

>5

——

>5

——

浙江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1581.2

1880.4

2187.8

2490

3200

占GDP比重(%)

4.56

5

5.45

5.81

5.8

   

    注: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稍显缓慢。古老的黄河文化、浓郁的回乡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光荣的红色文化等诸多优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更加合理科学的顶层设计。对于像宁夏这样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慢的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扎实做好“基本功”,注重与当地文化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文化领域在推进文化改革实现管理转轨过程中,还未能形成一个充分竞争性的市场,政府干预作用影响大,往往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方保护造成了市场分割,历史性同类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出现相似性开发利用,或者同一资源主体多地区恶性竞争。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当一个地方政府引进并发展某个文化产业行业门类,其他地方政府也会低成本地跟进模仿,以更低廉的成本或更优惠的政策诱导,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结构趋同的动力机制。

    我国文化企业六成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特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企业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往往较低,缺乏专业化能力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容易跟风,盲目投资。

    (摘编自高宏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实现“跨区域”治理》)

    材料四:

    文化企业应该将商业模式作为立身之本,分析自身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者在整体上去模仿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必须以独特的商业模式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竞争力,以避免商业模式和产品上的雷同。

    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力求具有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要求。从产业形态差异化的角度来说,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仅要求实现不同金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还要总体上适应园区内的互补性,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结构。

(摘编自陈少峰《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透视》)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

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

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

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

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

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卣、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

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

(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等典籍之中,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大类。

《考工记》是《周礼》的最后一节,具体描述城市的规划布局。《周礼》是儒学经典著作,对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早期规划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如隋大兴、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中“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在中国,虽然《周礼》是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但严格按照《考工记》的规划布局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管子》对城市建造提出了与《考工记》的某些理念和具体作法完全不同的理论,也就是依照自然环境,自由布局。《管子·乘马》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思想重点强调“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和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强调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在规划中也有着大量基于“宇宙”观念的规划布局,例如“象天法地”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的思想。

(摘编自刘婧、王金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现代发展浅析》)

材料二: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相当发达,人们早就认识到北斗及众星是围绕北极周日旋转的,北极星恒定不动,在古人心目中是极其神圣的。

于是古人把“镶嵌”在这湛蓝天幕上的天体,组合成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天穹模式——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象体系。以三垣中紫微垣为中心,以四象、五宫、二十八宿为主干,构成中国天界诸神的主体框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型。“紫微”位处五宫中央,《史记·天官书》又称它为“中宫”,是天帝太一常居的天宫神阙。紫微圣宫,环绕天之北极,巍巍然屹立,帝星太一神居中坐镇,君临八方。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如臣奉君,形成拱卫之势,“帝星”左右,有“三公”“四辅”“太子”等星。

古人法天象地,天子“象天设都”,皇帝之居位自然也要与天之中心——北极相吻合。

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营造洛邑开法天象地思想之先河,在伊洛平原找到了地之中心——“土中”,于是在黄河和涧河之间修起了成周——洛邑。周公“中天下”“于土中”,就是对应北极,确定天下的中心。

周朝800年后,秦汉王朝相继建立。秦都咸阳,固然有出自乡土观念、利用天险等方面的考虑,但天国思想无疑是决定其定都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咸阳地处关中,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不仅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而且重要的是,以咸阳为中心,象征天界“紫微宫”,渭水便与天河呼应。更具匠心的是,每到夏历十月,天象恰恰与都城乃至整个天朝布局完全吻合。这时,“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与阿房宫同经,“紫薇”呼应咸阳,“阁道”辉映复道,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这正是古人天国思想的生动写照。

汉人崇信北斗,认为斗即帝车,城市营造(如图)有意追求形似北斗。“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合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巡视四方的意图。建长安为斗城,自有中央居要、四方辐辏的象征意义。当时中国经过秦、楚、吴、越、燕、赵向外开拓,地方已达万里,以四方拱卫的内向、向心形结构布局都城和四夷,形成四方辐辏的经济供给形式。这本质上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性质是相协调的。

[注]汉长安平面图,未央宫为正殿。

周人注重天地的对应位置,追求人主所居之地与天帝居所的感通,开中国宫室营造“象天设都”传统之先。至秦代,“象天设都”思想有了发展,追求“再现”天之壮景。再到汉代,“览”秦制,“跨”周法,走向一种近乎写意和创造性的“表现”阶段。

东方社会长久以来的形象类比精神 , 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解释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即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宏观的“物”和近观层次的“身”,解释和理解身边的事物,将这种经验运用到身边的人或事理之中。就营国制度而言,就是上取法天象,下合乎诸身,以最直接理性的态度对待都城的营造布局。

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城市建设思想本质上是对天道、自然的尊重,是一种尊重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哲学观,正如《易经·系传》所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种思想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更可贵的是,古人将这种朴素的实用理性思想上升到文化哲学的高度。

(摘编自牛雄、卢健松《中国古代天文思想与城市营造》)

材料三:

在过去几年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完整社区的目标、完整社区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南。在这些文件里,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把目前人们生活所需求的方方面面都包括在完整社区规划之中。未来城市的规划可以有非常炫酷的技术表演,但是对于普通居民,对于老人、孩子来说,建设一个实实在在的社区,确保全体老百姓都能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的小区、好的社区、好的城区,这个过程就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目标。

未来城市是人类的理想。在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行动方案。现在看来,以下几个维度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其一是具有宜居性,老百姓要有幸福感。其二是要有韧性,对各个方面的灾害要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其三是权利的公平性。其四是智慧生活逐步融入未来城市的方方面面。其五是低碳,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来构想未来的发展。

(摘编自毛其智《未来城市规划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