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2020年初中历史毕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四)

导致下图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完成了土地改革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民报》发刊词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於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1925年孙中山遗训

材料二: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信中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材料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

请回答:

综合探究: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昨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开元纪事》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英国实行“炮舰政策”,以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鸦片战争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力求用自觉的行动来实现中国的自强。

【今日 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三:“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明日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材料五: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材料六:观察如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同学针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梦想实现】

材料一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欢迎       1950年湖南农民易振家在自家土地里

【由分到合】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探索失误】

材料三: 小明的爷爷今年62岁了,办了好几个厂子,是定陶有名的企业家,捐资修建了好几所学校。作为千万富翁的他非常节俭,最看不得别人的浪费。他常说:“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陈集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这时流行的口号,唉,我怎么看着有些不对劲呢?

【新的创举】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摘自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60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