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材料四: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时正处于在哪场运动中?根据材料一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2)、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邓稼先等归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重大意义?

(4)、“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哪一发展战略?

举一反三
探寻历史,走向未来!
材料一: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政治制度),归而行之(回国后实行);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价格的高低),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其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5年8月上旬,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先后总计有30万人丧生。
材料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一篇咨文,宣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集权政制”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越南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时期,美国在亚洲发动了一场战争
(1)材料一德相毕士麻克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和中国分别在进行一场什么运动?运动的共同点都是向西方学习,但学习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三中的“自由制度”和“极权制度”阵营分别指材料四的什么内容?这两大阵营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四中“美国在亚洲发动了一场战争”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两极格局解体后中美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国家)可以怎么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