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东城区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欧洲中世纪晚期,一位呢绒工场的工头吩咐道:60个人中,12人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人纺纱、刷毛和梳毛;12人织呢和剪呢,剩下6人帮助别人干活。这段材料表明(    )
A、手工工场有了较细的分工 B、手工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者 C、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 D、手工工场的工人能够享有工场主的分红
举一反三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同学们以“社会转型”为主线展开研究,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从生产力发展看社会转型】

材料一

【任务二   从社会性质转变看社会转型】

材料二

国家

事件

社会性质转变

中国

鸦片战争

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十月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日本

大化改新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任务三   从思想文化转变看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一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中世纪西欧庄园是自经自足的经济单位。________

B:中世纪西欧的封君与封臣无权管理地方事务。________

C: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基础。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封建制的明确的责任原则束缚了人,也稳定了社会关系。每个地方社区都有自给自足的经济,被割裂的社区之间很少交往……孕育法兰克社会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日后成为欧洲文明的精髓。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3)据材料二归纳法兰克文明的精髓,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精髓”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城市里还有各种市政组织和行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上是封建性的。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

——摘自《世界文明史》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材料四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5)根据材料四,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