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唐朝藩国国名,约在今越南南部)蛮国,表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指战争)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但(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此蛮(对林邑国的蔑称),亦何所补(益处)?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今省徭赋,不夺其时。

——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朝规定)凡丁,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无事则收其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职官二》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两点理由。
(2)、请用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说明,贞观年间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民生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四,总结唐朝人口发展呈现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此种趋势的原因。
(4)、以史为鉴,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对今天我国实现富强之路有何借鉴意义?
举一反三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作为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这里成为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北京孔庙院内 198 座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始建于明朝,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曾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被元军关押的地方。在抗元兵败被俘后,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的汇通祠内。汇通祠建于元朝,曾是元朝著名天文、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全国水利建设设计的地方。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他还主持修治积水潭,修建通惠河,保障了元大都的供水。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水头村,寺内及周围的山上现存有十几座风格各异、极具研究价值的古塔。其中 一塔建于开元十年(722年),里面雕刻的人物最多,保存最好。正中为一尊坐佛,东西两边共有10个供养人,其中一位深目高鼻,长着络腮胡子,与其它人物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与当时大量任用外国人为官有直接关系。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玉河、南锣鼓巷视察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