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大学  三个代表 C、和谐社会  八荣八耻  科学发展观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举一反三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由西汉博望侯张骞首次开辟,在唐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材料三: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四:“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说:“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按照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及时平稳地调整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新华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军到达井冈山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1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