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余姚市兰江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①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 24

    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 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 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 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②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

    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

    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 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

    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 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③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 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 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 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 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 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 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 Q 群、微 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

    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④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 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 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 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 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 足为奇了。

    ⑤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 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 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 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

    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⑥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 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 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 的决心和毅力。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 象地展示其危害。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 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所以要治疗“手机依 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 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2)、根据文章请你分析“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本,请给“手机依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链接材料】

有研究者认为界定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 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 身体 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 会 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手机幻听大致表现为担心手机会 响,每半小时看一

次手机;手机无来电,却能“听”到手机铃声;无论手机放在哪里,都觉 得手机在响铃或振动;

手机来电时异常紧张,甚至心跳加速。

(4)、你身边有位朋友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帮助他的办法。

(至少两个)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题。

自信与成功

星一光

(1)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历来倡导做人要谦虚和低调,但求成功,不事张扬。有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典故,尧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行,要把王位让于有德行的许由。许由说,你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却让我来做现成的天子,我不干。两人推来让去,便展现了古代君子的高风亮节。不仅如此,许由还以此为耻,跑到登封箕山小溪里将耳朵洗了又洗……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到这里谦虚得实在有些肉麻了。

(2)谦虚固然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利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显得不自信,甚至会束缚一个人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信则恰恰相反,它能让人化缺点为优点,自信可以让懦弱的人变得勇敢:自信可以让犹豫的人变得果断;自信可以让迟钝的人变得机敏。但凡富有宏大志向、怀揣远大抱负而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大多是很自信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3)大诗人屈原的自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仙李白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文韬武略的汉武帝胸怀大志,自信十足,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战略家,开创了汉武盛世。

(5)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于喧闹的集市中读书,显示了他对自控力的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显示了他对人生的自信。

(6)贝多芬是狂傲的自信,他不但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他还说过“即使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没有必要像普通人那样保持一种虚假的谦虚态度”。

(7)有自信的人往往勇气更足,而谦谦君子则显得欠缺那么一点勇气。如果两者是竞争对手,战局对谦和的一方是不利的。我国女乒选手邓亚萍和乔红,两人技术水准和攻防能力在伯仲之间,但每每两人对决,乔红常常在邓亚萍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无奈败北,此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吧。

(8)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说,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信的权力。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悦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即所谓“悦纳自己”。自信的人是最能悦纳自己的人。自卑和嫉妒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不够肯定自己,不够喜欢自己,不敢挑战自己,不敢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要想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不自惭,不气馁,心气高一点,悦纳自我,不妨来点自信。

    (选自《浔阳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①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②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象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 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 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种美使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

    “‘这是什么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问道。”

    “‘这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意思?’”

    “大天使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问他们,什么是爱情。可是,他们也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我问了奶奶一句。

    “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你还是往下听吧!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答道,但还是解释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这就是爱情,小孙子。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童年(节选)

曹文轩

       我的童年有着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我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她有一头漂亮的银发,常拄着拐棍,倚在门口向人们极善良地微笑着。她称呼我为“大孙子”。后来我远行上大学了,她便日夜将我思念。她一辈子未走出三里方圆的地方,所以根本不知道三里外还有一个宽广无垠的大世界。她认为,这个世界除了她看见的那块地方外,大概还有一处,而凡出门的人都一律是到那一处去的。因此,她守在大路口,等待从那地方归来的人。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

       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紧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父亲的文化纯粹是自学的,谈不上系统,但他又几乎是一个哲人。一次,我跑到八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电影,深夜归来,已饿得不成样子了,但又懒得生火烧饭去。父亲便坐起身,披件衣服对我说:“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就在那天晚上,他奠定了我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还有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在渔人“劈劈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这一切,使我的“舞文弄墨”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良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的风格。

(选自《阳光新阅读》)

文学文本阅读

三个问题

〔俄〕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天,某个国王忽然想到,如果他总是知道开始做一件事情的适当时间,如果他知道谁是他该听取其意见的适当的人, 而谁又是他应该避开的人, 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他总是知道什么是他该做的最重要的事, 那么他做起事来就会万无一失了。

他想到这个主意之后,就晓谕全国。国王面前来了许多博学之士,但是他们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国王一个也不同意, 于是决定去请教一位以智慧而闻名遐迩的隐士。 隐士住在一片树林里, 除了普通老百姓以外,从不接待任何人。 国王微服去拜访,在到达隐士的小庵之前就下了马,并且留下了侍从,只身前往。

隐士正在他的庵前挖地。 他见到国王, 跟国王打了个招呼, 又继续挖他的地。 隐士又瘦又虚弱, 他的铁锹每次下去挖起一点点土, 他就累得喘个不停。

国王走上前对他说: “我到你这儿来, 圣明的隐士,是要请你回答我三个问题:我如何才能知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谁是我最需要的人,我因此对他的话应该比对旁人的话予以更多的考虑? 最后,什么是需要我首先关心的最重要的事?”

隐士静听国王说话,没有回答,然后向手上吐口唾沫,重新挖起地来。

“你累了,” 国王说, “让我来替你挖一会儿吧。” “谢谢。” 隐士说,把铁锹递给国王,在地上坐下来。

国王挖了两畦地, 又停下来提出他的那三个问题。 隐士还是没有答话,只是站起来, 伸手要那铁锹, 并且说: “现在你歇一歇吧———让我来挖会儿。”

但是国王不给他铁锹, 还是继续挖地。 两小时过去了,国王最后把铁锹插在土里,说: “要是你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就直说好了,这样我也好回家去。”

“有什么人跑过来了,” 隐士说, “我们瞧瞧。”

一个长着一脸大胡子的人从林中跑出来。 那人用手按着肚子, 血正从手下面溢出来。 当他到了国王那儿,就晕倒在地。 国王和隐士解开那人的衣服,看见腹部有个很大的伤口。 国王尽量把伤口洗净,但血还是不停地流出来, 国王一次一次地把被血渗透的绷带解下来,洗净,再包扎起来。最后,血不再流了, 那人缓过气来,要求给点水喝。 国王给他拿来了清水。 这时候, 太阳已经落山,天气凉了。 国王在隐士的帮助下把伤者扶到庵里, 让他躺在床上。 国王由于赶了路, 又做了许多事, 就在门槛上坐下来睡着了。早晨醒来,过了好一会儿, 国王才记起他这是在哪儿,那个躺在床上、 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他看的大胡子陌生人又是谁。

“宽恕我吧!”大胡子看见国王醒了,正看着自己,就微弱地说。

“我都不认识你,你有什么可宽恕的。” 国王说。

“我认识你。我就是那个誓死要亲自向你报仇的人, 因为你处决了我的兄弟, 又没收了我的财产。我得知你单独来看望隐士,就决心要在你回家的路上把你杀死。但是一个白天过去了, 你还没有回去,所以我就从埋伏的地方出来找你,恰好碰到你的侍从,他们认出我,把我打伤, 我是逃出来了,但要不是你把我的伤口包扎好,我就会流血而死。我想杀死你, 而你却救了我的命。 瞧吧,只要我活着,只要你也愿意,我将做你最忠实的仆人,并且要我的孩子们也这么做。 宽恕我吧!”

国王很高兴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跟他的敌人和解了,还交到了一个朋友。他不仅宽恕了他, 还说要让他的仆人和御医来看护他, 又答应归还他的财产。

离开了伤者, 国王又去门廊那儿找隐士, 国王对他说: “我最后一次请求你, 圣明的人, 回答我的问题吧。” “你已经有了答案!” 隐士说。 “什么答案?你这是什么意思?” 国王问。

隐士说: “要不是你昨天可怜我柔弱无力, 替我挖地而不去走你的路, 那个人就会袭击你,你也就会懊悔没有留在我这里了。所以最重要的时候就是你在挖地的时候,我是你最重要的人,为我做好事是你最重要的事。然后,那人向我们跑来了,最重要的时候是你看护、照顾他的时候,因为要不是你包扎好他的伤口,他就来不及跟你和解了,所以他是最重要的人,你为他所做的事是你最重要的事。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 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有所作为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是同你一起的人, 因为谁也不知道他以后究竟还会同别的什么人打交道。而最重要的事则是对他做好事, 因为人生在世原本就只有这一个目的!”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