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选出下列各句中词义有误的一项(   )
A、战,请以战喻                       好:喜欢 B、庠序之教                             谨:这里指认真从事 C、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D、王道之也                             始:开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 , 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明·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③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④释子:佛教徒的通称。⑤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武库甲仗,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则私门之请止矣。夫有功者受重禄,有能者处大官,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游宦之士,焉得无挠于私门而务于清洁矣?此所以聚贤能之士,而散私门之属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删改)

材料二:

桓公践位,召管仲。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仲又请,君曰:“不能。”管仲辞于君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公子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管仲反,公汗出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立于相位。”乃令五官行事。

异日,公告管仲曰:“欲以诸侯之间无事也,小修兵革。”管仲曰:“不可。百姓病,公先与百姓,藏其兵。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齐国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民。”公曰:“诺。”

(节选自《管子》,有删改)

材料三:

成王问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至?”对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对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之,不善则仇也;夏、殷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归神农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无惧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