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实现工业化和国家独立富强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二: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材料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有何变化?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高炉、土法炼钢铁、群众运动。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