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温知新   又何焉/黑白相 B、一战/俭养德   公将之/旗相当 C、彼竭我/热泪眶   视其乱/重蹈覆 D、衣食所/之若素   肉食者/夷不屑
(2)、依据上下文,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他的乡人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写乡人的劝阻,能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所以追赶他们”。 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3)、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鲁庄公、召公、汉文帝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链接材料一)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节选自《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

(链接材料二)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 ①召公奭(shì):姓姬名奭,周武王之臣。因封于召(在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周代燕国的始祖  ②侯、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第二等称侯、第三等称伯。此泛指贵族。③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④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⑤亡:通“无”。⑥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⑦廪庾:粮仓。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纯仁①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知庆州,秦中②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③,或谤其所全活④不实,诏遣使按视⑤。会秋大稔⑥,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注释】:①纯仁:范仲淹次子。②庆州、秦中:地名。③常平:常平仓。振贷:赈济。④所全活:保全救活的人数。⑤按视:察看。⑥稔:庄稼成熟。

【注】①滕侯:指滕子京。②虞:危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 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学完七上第五单元,同学们意犹未尽,进行了课外拓展阅读,并以“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为主题展开讨论。

(一) 课文与名著

课文

《猫》《我的白鸽》《大雁归来》《狼》

名著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猫·鼠》

(二) 书后又一纸
 【清】郑板桥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A】听一片凋 , 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漱口啜茗,见其振彩 , 倏往倏来,目不暇给 , 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 , 江汉为池,各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鸟,其巨细仁忍何如也!                                                        ——(选自《给孩子的古文》)

【注释】①凋啾:鸟叫声。  ②《云门》《咸池》:古乐舞,相传与黄帝、尧有关。  ③颒面:洗脸。④倏:很快,迅速。  ⑤大率:大概。  ⑥囿:饲养禽兽的园地。

(三) 嘲笑动物
 【奥地利】康拉德·劳伦兹

我很少嘲笑动物,如果我嘲笑了动物,事后通常会发现,我嘲笑的其实是我自己,是人类,因为那是动物在多少有些无情地、讽刺地扮演我们。我们站在猴山旁,会笑得很开心,但我们看到蝴蝶或蜗牛时,并不会笑;看到健壮的公雁跑着求爱,人们会忍俊不禁,这是因为人类在青春期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

有经验的观察者不会嘲笑动物身上的怪异之处。经常让我生气的是,有些人在逛动物园或水族馆时,看到动物超出寻常的身体形状时会嘲笑它,其实这是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他们所嘲笑的,在我看来却是十分神圣的:生命起源之谜、创造与造物主之谜。变色龙、河豚或食蚁兽的怪异模样,在我心中引发的不是好笑,而是一种敬畏之情。

当然,我也曾嘲笑过出乎意料的怪事,当然这和普通人嘲笑动物的举动一样愚蠢。我曾养过弹涂鱼,这是一种奇怪的两栖鱼。我刚得到弹涂鱼时,看到有一条鱼从盆里往外跳,刚好跳到了盆沿上,抬起头看我,它的脸好像哈巴狗,它就趴在那里,用犀利的泡泡眼紧盯着我,我开心地笑了起来。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吗?【B】一条鱼,一条真正的鱼,先是像金丝雀那样站在那里,然后把头转向你,就像是某种陆生的高等动物,怎么看都不像一条鱼,居然还用两只眼睛同时盯着你。双眼盯着东西看,是被人们视作智慧象征的猫头鹰的典型的动作,因为即便是鸟类,也很少有这种动作。当然,弹涂鱼之所以可笑,不是因为它长得奇怪,而是因为它的样子和人类有几分神似。

——(节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

(四) 一匹孤狼被路人喂得圆滚滚,人类与野生动物该如何相处?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匹孤狼成了“网红”,被过路游客投喂得圆滚滚,还会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网友调侃:“这狼怎么狗里狗气。”

有网友解释,这匹狼原本因为年龄太大,脱离狼群饿得皮包骨,偶然上了国道被游客投喂,现在已经会向游客讨食,与几个月前“胖若两狼”。而现在投喂这匹狼俨然已成为可可西里新晋打卡点。

该事件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对动物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关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戴强持否定态度,“除非是濒危物种,而且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否则不建议人工干预。”换言之,人类对待野生动物最理想的方式是“各自安好”。

(节选自《羊城晚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