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将下面某时期的年代尺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汉朝和西域交往日益密切,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取经,后编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材料二:

(1)、A. , B.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

举一反三
我国自古以来注重经营对外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二:

“11至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关闭其他口岸,‘(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禁止外商到江、浙、闽三关贸易,只准许在广州一处通商。”此外,清政府还制定了很多限制外商的禁例:1759年实施《防范外夷规条》,嘉庆十四年颁布《民夷交易章程》,1831年清政府又先后制定了《防范夷人章程》和《八条章程》,对外商限制日趋严格。这些章程的规定: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不得乘轿、不得向官府直接投递文书、不得随意外出游览、外国妇女不得进入广州城......至此,清朝对外贸易的限制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北师版七下《教师教学用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