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淄博市2020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 , 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 , 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致仕。元六年八月, , 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②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5)、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饿乡记

(清)蓝鼎元

    醉乡、睡乡之境稍进焉,则有饿乡,王、苏二子之所未曾游也。其土其俗其人,与二乡大同而小异。但其节尚介,行尚高,气尚清,磨砺圣贤,排斥庸俗,则又醉乡、睡乡之所未也。

    昔者伯夷、叔齐 , 尝造是乡,爱其境,婆娑不忍去。乡之人留之,群奉为主,凡有过客,悉禀命辨别去留。孔子去卫适陈,道经是乡。伯夷率乡人郊迎伏谒,礼甚恭,欲以主位让。孔子不顾。然亦违其意,乃偕诸弟子为停骖者七日。于陵陈仲子,矫廉于齐,齐人疑之,仲子投是乡三日,欲亲伯夷,夷笑麾之曰:“避兄离母者,非吾徒也”。仲子惭而去。汉周亚夫慕是乡高义,弃通侯之尊,徒步款里门。伯夷蹙额曰:“亚夫粗人,岂足以居此?但彼既来,亦不可拒者”。顾左右,即于里门别构数楹与之。而延晋处士陶潜,高风荡涤羞秽。潜亦舍彭泽令,与夷、齐交,称莫逆焉。凡有圣贤豪杰、孝子忠臣、高人义士,辱亲敝乡,迎之致敬,无敢失礼。其为贱吏鄙夫,亟扑杀之里门之外。

    吾友黄越甫尝游是乡,归为余言:“此中佳胜,非俗人所知。”余初未以为然。年来,偕越甫联袂而往,未半途,觉道路险峻,若不可耐;复勉强前行,忽尔气象更宽,别有天地,其山茫茫,其水淼淼,忘贫富贵贱。俯视王候卿相,不啻蝼蚁之尊。持粱齿肥,醉饱欲死,殊觉可怜莫甚!伯夷、叔齐为余言是乡来历,及君子之至于斯者,且言:“彼未入时,虞帝、大舜及商臣傅说、胶鬲,皆流连是乡;后又有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诸公,谒吾徒而来请。盖天将有意是人,必先使阅历是乡,以增益之。二君其亦然乎?”余笑而不信,但乐乡人之不余拒也,辄数日一往,往则与夷、齐上下议论,盘桓尽兴而归。恨王无功、苏子瞻之不获从吾游也。

【注】①王、苏二子:指王绩和苏轼,王绩著《醉乡记》,苏轼著《梦乡记》。②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二子,孤竹君死后,他们都不愿继位,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商灭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选庶吉士。寻诏与选者皆改除,得刑部主事。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 , 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行部乘马,不御肩舆。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等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 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古北口等。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起故官,巡抚大同,与宣府巡抚李仁易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燿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燿,各杖一百,宗皋戍陕西靖虏卫。隆庆改元 , 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 , 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材料二:

范雎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越,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国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壁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入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