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写作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湖北省2020年高三语文线上调研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日本舞鹤市给友好城市大连捐赠抗疫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话。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着的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的八个字。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是日本富山县捐赠给辽宁的物资上,直接原创的一首中文诗。

    疫情当前,困难之中,日本人士不仅送来了救命的物资,还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而前三个诗句,分别是王昌龄、《诗经》中和盛唐时中日佛法交流之际的诗句。据说这是日本人士请教了精通汉语的研究者,用心挑选出的他们认为最恰当、最治愈的话语。

日本人士在援助箱上写的那些诗句,为什么打动人?它们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德国医生夏爱克曾在云南偏远山区工作了15年,他对改革带给中国的变化很有感触,说:“生活变化之大,不仅我没想到,当地人也没想到。我刚到云南的时候,他们说这辈子恐怕就这样了。但5年后,他们开始买车。10年后,他们有钱出国旅游了。”

(来源:新华网)

材料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摆脱贫国,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

材料三: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材料四: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习近平在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将建设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部队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并在未来5年内帮助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这些承诺和主张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材料五:“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

在优秀共青团员代表、扶贫志愿者两个角色中,选一个角色,以两三则材料为基础来立意,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对中国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的思考,为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