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天津市宝坻区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藤野先生》一文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2)、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

A、学医救国 B、在东京和清国留学生继续学习 C、在仙台继续和藤野先生学医。 D、弃医从文,用文学拯救国民的精神。
(3)、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虚无的宴席

王大盆

    ①我奶奶,过年前,雷打不动,会办两场宴席,一场敬菩萨,一场敬祖宗。两场宴席都充满了仪式感,很荒谬,但是看多了,却感觉已不像是迷信活动,而要上升到行为艺术的档次了。

    ②这两场宴席都是有规矩的。宴席一般都在中午,相隔一天,今天敬菩萨,明天敬祖宗。敬菩萨的肉都必须是生的,是的,在我奶奶的宴席上,菩萨也爱吃肉的。

    ③敬菩萨的宴席会摆一桌子菜,有荤有素。鸡杀完以后不烹制,直接上盘;鱼不杀,活的躺在干燥的盘子上,苟延残喘;生的五花肉整块上桌,整条的立在盘子里,不切。每一道菜上都会贴着一小块红纸。鱼的小红纸就贴在鳃边,应着呼吸翕动着,有时鱼还会在宴席的当中再挣扎跳跃几下。菜品摆齐以后冷淡又丰盛,呈现着某种奇怪的反差。

    ④菜上桌以后就点上蜡烛,开始吃饭。

    ⑤那么客人从哪里来呢?

    ⑥从阳台来。

    ⑦我奶奶会把阳台门窗都打开,招呼着菩萨进门小憩用餐,口念佛号,神色虔诚。于是一个个透明的菩萨顺着我奶奶的指引,随着空气流进我家客厅里的饭桌,我奶奶拉开椅子,一一请他们坐下。这场宴席里,菩萨也喝酒的,奶奶会在每个座位前的杯子里倒点酒。他们会在我奶奶和我的想象里吃点东西,留下一点庇佑。

    ⑧菩萨的用餐时间,就是人类的祷告时间。我奶奶拜佛很有一套。她拿出软垫放在地上,对着一桌子菜开始叩拜。她说要先报出自己的生辰和姓名,不然芸芸众生,菩萨不知道你是谁。然后快速念着自己的愿景,无非是家人健康、生活顺利、子女成材。或者一些具体的事件,比如我考大学,我毕业的去向。她不仅为自己求,还为我爸求,为我姑求,为我求。求完以后就磕三个头,手心向上,代表着对菩萨五体投地。

    ⑨她拜完以后就是我拜,套路和她相似。我小时候很好使唤,拜就拜了。十几岁的时候理智觉醒,觉得这些事荒唐透顶,根本毫无道理,所以坚决不拜。如今,没有机会参与了。

    ⑩拜完菩萨,这场宴席就匆匆结束了。我奶奶送客的理由很简单:菩萨很忙的,这个时候家家都需要他们,表完心意,不要久留,别不识相。说到底,菩萨终究是属于芸芸众生的。

    ⑪说起祭祖宗,那就更有意思了。同样是中午,同样是一桌子菜,同样有蜡烛,同样从阳台入席。

    ⑫但这回奶奶则热情多了。拜菩萨的时候她虔诚而少言,祭祖宗的时候她多了许多真切的情感。她给每个位子都假想了一位祖宗,我爷爷的爸爸妈妈、我奶奶的爸爸、或者一些别的人,他们大多在我出生前就过世了。我奶奶招呼他们吃东西,叫他们的名字或者称谓,介绍菜色,又给他们倒酒。她记得谁喝酒谁不爱喝酒,黄酒咕咚咕咚地流进玻璃酒杯里,烛影恍惚,刹那间仿佛真有一个老人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盯着。有时候还会和他们攀谈一两句,“保佑阿拉屋里平平安安哦,难得来一趟额,慢慢切,不要着急。”

    ⑬风从阳台灌进来,吹动了某个座位前的烛火。她对我爷爷说:“你看,阿爸吃的多开心,蜡烛动得多欢快。”然后又转头对空白的座位说:“吃吧阿爸,慢慢吃哦。”她在这一刻里,从一个退休老妇人,变成了一个慈祥殷切的巫女。

    ⑭祖宗的饭局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祖宗是自己家的,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慢慢吃,不用着急。我上高中时,家里的老太太——我奶奶的妈妈过世了。从那以后她也会出现这场饭局上,和她的两个丈夫、一对亲家们一起吃吃喝喝,享受人间烟火。老太太不止喝酒,还爱抽烟,我奶奶就会放一根烟在她的餐具旁,让她念头来了自取。

    ⑮祖宗的宴席,光伺候他们吃也是不行的,依旧得拜。拜的规矩就不太一样了,不用自报家门,只说一下这是谁的儿子,这是谁的女儿。祈祷的愿景和拜菩萨时的基本相同,之前请神佛护佑的,祖宗再护佑一层,多多益善。除了拜,还要烧纸。我奶奶把亲手折的锡箔元宝在家门口点燃,祖宗们酒足饭饱,临走时拿点钱,又统统回到阴间,等待着来年再次聚首。

    ⑯这两场宴席,没有食客,请的却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两方势力——神佛和祖先。我们可以忘,老人忘不了。每逢过年前我奶奶必定都会张罗一番,已经是年节固定内容。

    ⑰我奶奶年轻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晚年炒股上网打太极,照顾她自己和我爷爷。她不愚钝,至今喜欢从朋友圈给我分享文章。平时喜欢到处走,去过越南,到过台湾。她迷信,也信中医,也信科学,生了病就去医院。她是我见过最硬朗的老太太。

    ⑱然而除了在奶奶家,网络上、现实中,我都没遇过这么虚无的宴席,像是一场荒诞剧,又像是一种神奇的仪式。祭祖、拜佛,各人各地有各自的方法习俗,但是从来没有人能把它们变成如此行为艺术的,除了我奶奶。

    ⑲今年我奶奶换了新房子,不知道从旧屋到新居,祖先们会不会迷路,菩萨会不会嫌弃新盖的小区没人烟,不肯来。

    ⑳来不来,我们都会知道的。因为蜡烛总是不会骗人的。

(选自《视野》2017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壶口瀑布(节选)

    但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操,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竞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重复试题删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手心向下

梅 寒

很多年后,他仍然记得那个阳光和暖的秋日上午,他和妈妈手拉手走在去居委会大院的路上。路两边,高大的香樟树与银杏树错落交叉,耀眼的金黄与诱人的翠绿,把那条路映出油画一样的效果。

那一年,他8岁,已经在少年宫学了一年油画。

那天,是他们家的好日子。他知道,为了给他们家申请那笔特困补助,居委会的胖大妈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他也知道,他们家的事一旦上了媒体,就会有钱涌进门来。坐在居委会大院主席台下,他看到妈妈被好多叔叔阿姨围在中间,反复问那些已被妈妈讲烂了的细节:那天是大雨天,我和我家先生开车行驶在从福利院回家的路上……是下坡,路很滑,车子翻了……孩子的爸爸下肢粉碎性骨折,医生说他永远不能站起来了……

妈妈的声音低下去,眼泪已经被逼到眼角。他只盼着那样的采访快点结束,然后家里就会有钱进来……

那个伤心的雨天,是他们一家人不能触碰的痛。在那之前,他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他们家境不错,爸爸开着一家小装饰公司,家里有辆漂亮的白色汽车。每个周末,爸爸和妈妈会买上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他去福利院,看望那些没家的孩子……但这一切,却在那个大雨滂沱的下午结束了。车子没有了,爸爸的腿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他们欠下一大

笔债。

“我们不能让心怀善良的人心寒,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福利院的孩子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今天,他们有难了,我们大家也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妈妈站在台上,正伸手从一位伯伯的手中接过那张大红的牌子。1的后面是4个0,10 000元。他看得清清楚楚。没等妈妈鞠躬致意,他就带头拼命地鼓起掌来。

回家的路上,他有些开心:“妈妈,咱们又有钱了,你可以给我买一个汉堡吃吗?我是不是又可以去学画画了?是不是从现在起,会有更多人知道我们家的事,他们还会给我们捐更多的钱吧……”

“儿子,是谁告诉你这些的?”妈妈终于停下来,她脸上已没有了泪,也没有笑。可她那平静而略带严厉的眼神却让他无端地心慌起来。他犯错的时候,妈妈常用那样的眼神盯着他。

但是,妈妈并没骂他,她只是弯下腰来,把他轻轻地搂进了怀里。

那天夜里,他听到爸爸和妈妈的房间里传来低低的争吵声。他伸着耳朵听,却只隐隐听到一句,是妈妈的声音:我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养成手心向上的习惯……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拉着他的小手,带着那10 000元捐款和一张写得端端正正的借条儿又一次去了居委会。妈妈对居委会好心的胖大妈说:“那10 000元,当我们借的,等我们有钱了一定还。如果居委会不答应,我们宁愿现在就还回去。”

他和居委会的胖大妈一样不能理解妈妈的举动,但谁也阻止不了妈妈。

他们最后又把那10 000元带走了,留下了借条。

此后,妈妈便起早贪黑地忙碌。妈妈用那10 000元买了一个小小的流动餐车,一年后又租了一家小小的店面;3年后,他们有了一家像样的早餐店……现在,妈妈已经在这个城市里开了几家早餐连锁店……

“现在每逢过年过节,妈妈都会带着我去福利院、养老院,看望那些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妈妈的店里也招收了一些残疾员工。她常跟他们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人活着,不要手心向上……”这个昔日跟着妈妈一起去领救助款的小男孩,如今已是一所艺术高校的油画专业的学生了。

那天,我们约在街边的咖啡店见面,他向我讲起了这段童年往事。中心广场一个脏兮兮的年轻人,见我们路过,向我们伸出了右手。阳光下,他的手心很醒目地向上摊开着。我眼见这个帅气的画油画的大男孩,瞅了一眼那摊开的手,目不斜视地从那个年轻人面前大步流星地走过。

(有删改)

【文学性阅读】

鸥群

我第一次见到海鸥,是在祖国黄海上。

1984年7月,我从青岛启程前往上海。初次在海上航行的好奇心促使我步出舱门。就在此刻,一只海鸥飘然落入我的眼帘,羽翼蹦跹地嬉逐着浪花。须臾,这只海鸱飞掠而起,在苍茫的天空避风翱翔,仿佛这风急浪高的海洋是它无羁无畏的领地。我心中顿时升起无限敬意:噢,海鸥,你这孤独的勇敢者!

时隔七年,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一群水鸥再次撼动了我的心灵。

在一次与几位朋友去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途中,我们前往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公路两旁平畴空旷,渠水长流。群鸥在起落觅食。一路抱怨无猎物可击的小宋让司机停住车。他弯腰蹑步前行,一声枪响,二三十米外一群受惊的水鸥骤然飞起,急旋升空。随即,传来几声凄恻的哀鸣,一只水鸱被击中了。它跌落在田埂上,正在做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受伤的水鸥的哀鸣在天空中飘荡,已升空将远飞的群鸥听到这凄恻绝望的呼声,立即像悲戚的母亲扑向罹难的爱子飞转而下,环绕着受伤的水鸥旋舞、啼鸣起来,不断有水鸥三五成群从附近田地掠空飞来,加入这支哀伤却并未绝望的鸥群,数百羽如浪翻飞的翅翼凝成一股撼天动地的飞旋动力,要将受伤的水鸥重新带回它们永恒的家园——无垠广阔的蓝天。于是,奇迹发生了,这只奄奄待毙的水鸥凭借颤抖的双翅撑着地,瑟缩着痛楚的身躯跌跌撞撞地向前冲了几步,但它的双翅尚未离开地面,血迹斑斑的身体重又跌倒在泥水中。

然而,群鸥却看到了希望。它们的飞旋更急促了,啼唤更热切了。受伤的水鸥在同伴们不忍离去的翻飞和啼唤中缓缓拾起头,凝视着蓝莹莹的天空。它再次用双翅撑地站起,微微摇晃着肃立片刻,扑棱棱拍打泥水飞出四五米,喧闹簇拥着它的群鸥“呼”地飞向前方,旋即又返回来,引导受伤的水鸥继续前飞。一次又一次地往返。10米、20米地扑腾。终于,这只受伤的水鸥像劲风中的一纸素笺随鸥群翩翩融入天际。

“人有时候还不如一群水鸥。”一位路经此地目睹这一场景的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望着远去的鸥群,我们无言而立。

(选自《语文报》,作者:冯政)

现代文阅读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连绵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漩涡套着漩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的公路。

  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