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 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 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 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 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 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 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 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 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 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 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 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 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 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 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 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 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 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 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 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 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选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是散文,甚 至可以说是诗,其实不是真正的史书。 B、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 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C、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 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 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中心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 B、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 特别。 C、文章列举苏轼策论典故和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述了中国人用诗意理解世界的 独特性。 D、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文章把重点放在清代来予以反驳,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 诗的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感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理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到了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一批晚清诗人将诗歌写得含蓄,多用文学典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yīn)趾支离无脤(shèn)”“瓮盎大瘿(yǐ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dò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陶融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日,佛象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颖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暗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这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以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的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有一种可贵的思想,叫做循序渐进。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而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再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陈祖武2014.8.8《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道家的话语系统里,匠人有着独特的地位。《庄子》涉及匠人十余位,如庖丁、伯乐、为圃者、轮扁、佝偻者、梓庆、东野稷、操舟人、吕梁善游者、工倕、捶钩者等。在庄子看来,道生养万物,万物归辅道。道是人精神的根本来源,匠人精神亦然。天道自虚而万物成,“大匠取法焉”。就根本处而言,匠人精神就是问道、法道、弘道的修为。

    匠人实存于有道的世界中,在追寻道的路径上行走。吕梁善游者说善游有道,其道在于生于陵而安于陵,长于水而安于水,也就是诗意地栖居,顺乎自然。至于具体的法门,可获悉于庄子对匠人之祖工倕的点评,简言之就是心斋坐忘、无我而无物。

    就“无我”而言,庖丁的语境下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没有自我的既定思虑与构想;捕蝉者之道的基本要义是忘己,粘蝉时人与竹竿不别,全然渗透在天地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其道在于做事无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虑,甚至无形体四肢之思。我是分别的开端,“无我”则无分别,哪里有外物的存在? 庖丁在“无我”之后,“未尝见全牛”;捕蝉者眼中也只有蝉翼,而无其他。若更进一步,则恰如操舟人自虚,知水之性,进而达到“忘水”的境界,实现人、舟、水合一。当然,最高境界是“两相忘”。人与蝉相忘,人不仅忘蝉,蝉也忘人…… 二者相忘于江湖、渗透在洪荒中,世界才彻底打开。

    匠人得道状态的实现,有赖于对物性事理的领悟,要实现由内化而外化。内化介于不可见与可见之间,是对物性事理的把握。外化则是匠人总结出来的法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规矩。它在形而上层面指规律,形而下层面是圆规方矩。传说伏羲女娲之所以被称为人文始祖,在于他们发明了规矩,丈量了天地,赋予万物以边界,使之聚焦自我,从而形之器之。不过,也有人说匠人才是规矩的发明者,其始祖倕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庄子指出倕心中悟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将不可见、不可说的事理转化为可以目视和凭借的法式。匠人们也正是依从了他发明创造的规矩,才得以度天下之方圆。

    匠人不仅内求道,得知物性事理,外化为法式,还要以道入技,即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书中,匠人对大道的领悟皆呈现在精湛的技艺中。或者说,正是由于对技艺的不断锤炼,才有了道的领悟。庖丁指出不同厨师有不同的修为:平庸者用刀硬砍骨头,所以一月换刀;在此之上者以刀割筋肉,一年换刀;自己之所以能十九年不换刀,并非天生如此,而有一个从初始无状、三年小成到现在依然不断精进的过程。通过日积月累,让技术精进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化境入忘。

(陈成吒《<庄子>是如何论说匠人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交流的整体态势上看,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贸易渠道得到了扩展,但这一扩展在戏曲领域并不明显。戏曲出口作品结构仍然单一,多以海外旅居华人为主要消费群体。从交流路径上看,目前我国的戏曲院团大多仍然沿用文化交流的出口渠道,而非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进入外国文化市场。从品牌建设上看,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占领国际市场的戏曲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戏曲产品。

    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我们不能片面地以贸易中的经济数据来评价。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文化艺术产品本身就有超越物质以外的影响和作用。传统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符号性象征,积淀体现着国家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产品的贸易水平也可以是衡量一种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被观众接受的直接标准。从文化贸易的内容来说,戏曲艺术是一种现场表演艺术,不同于影视文化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现场表演艺术很难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大众化的复制传播。从文化经济学角度看,作为现场表演艺术,它又存在“成本疾病”,其创作成本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降低。最重要的是,文化经济学认为,在文化贸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贴现。文化贴现,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降低。

    相对于大众文化产品,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对外传播活动中的文化贴现更加明显。对戏曲来说,文化贴现来自三个层面的差异:首先,是审美经验的不足造成的欣赏障碍。大部分戏曲的声腔与表演都是程式化的艺术,并反映在字韵、服饰、化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难懂的语汇系统,中国观众尚不能完全理解,外国观众的理解障碍就更大了。第二,传统审美节奏和现代观演节奏的差异。戏曲艺术强调给演员和观众以足够的审美世界和空间,例如昆曲的一唱三叹,是一种“慢”的艺术。相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观众必须调整自己的观赏节奏才能体会其美学意味。第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极为有限的外国观众,其本质是东方与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

    因此,戏曲作品要尝试进入文化贸易领域,无论在艺术样态还是成本考虑上都不适合使用大众文化产品的方式。对戏曲来说,我们需要探索一种适用于这种我国传统舞台艺术特点的文化交流贸易形式。

(摘编自胡娜《中国戏曲进入文化贸易的路径探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

材料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有音韵之美,还因为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一诗千载流传,它描写具体生动,字字振聋发聩,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警示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其次,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我国最早记载劳动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个字便生动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诗经》中的《伐檀》,也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坐享其成的恶行。《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也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这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炉火照天地》,诗中是这样描写冶炼场景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将冶炼的场景描述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令人振奋,也表现出李太白对劳动人民深深的赞美。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这样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以看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述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夏日农村的劳动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一个“学”字,道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让孩子们从古人的生活中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到劳动有趣,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摘编自万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