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仙游县郊尾、枫亭五校教研小片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家境贫穷?

(4)、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划线词。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 , 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5)、怎样看待文中母亲的形象?

(6)、“我”吃着娘蒸的大馒头,为什么哇的一声哭了?

(7)、阅读全文,“我”的心里经过了哪些历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低下头来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我们这些五六尺高的人,不把苍穹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扬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走自己想走的道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扬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必须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必须先当孙子。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
        ⑧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⑨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阅读

    灯台架游屐

    ①史书记载,谢灵运“寻书陟岭,必造幽峻,岩障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他那双特制的游屐,前后齿可以视需要装上或卸下,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真乃善游之奇人也。

    ②要想游屐爬山涉岭,非得一双质地不错的旅游鞋方可,耐克鞋是不错的选择,穿在脚上还算舒适,但价钱略显贵重。我游山玩水时,常吟李太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实际上从不曾着木屐上山。我的“游屐”,穿旅游鞋爬山而已。一段时间里,将之弃置一隅,未曾穿过。皆因本人腿疾复发,谨遵医嘱,少于活动,多于休养。近来,步履恢复正常,攀山陟岭,犹存戒心。

    ③间或朋友至家,约我去灯台架游玩,我说:“妙极了,云静思动,我正想出外游骋,来考验一下自己的脚力。”游山玩水,自然免不了要多跑一点路途,于是我的那双“游屐”,又似法国的戴高乐将军一样,东山再起,有了用武之地。

    ④灯台架是独具瀑布、溪谷之美的。我曾经数次在那里观花、访瀑、赏雨,淡烟薄雾里散步,白云红树间高歌,野树村店内小饮。它便成了我的老朋友,多年来文人益敬,能和它多次谋面总是感到十分愉悦的。

    ⑤八月的一个早晨,我等一行五人,经垭口、寺坡,自李辉庄一里处折入乡间公路。过去,这条公路崎岖不平,弯急又多;现在,路基整体拓宽,一条平整如砥的柏油路延伸至景区停车场。车很快到达景区山门,验票后放行入内。剩下的旅程,我们只能靠双脚来度量了。

    ⑥沿着山势上行约3华里,我们渐渐陷进青翠欲滴的峰峦之间。两面青山夹峙,陡立苍崖,侧临幽谷,徒增几多画意。再上行几百米,转过一个急弯,灯台架瀑布已赫然入目。又行三百余米,巉岩居左,溪流已在右侧。路两旁杂草灌木,我们仿佛在绿色的帷幕下前行。溪水中多巨石,水石相搏,发出清响。随处开着的野花,象千万只彩蝶在草间飞舞,一种幽香,不时从微风中吹送过来,山野的空气清新极了。

    ⑦再往上,一小片平浅的沙滩后,是一潭明澈的碧水。两岸陡立的崖壁,在这里耸然并立,合拢、夹峙,把上流的一弯清溪,挤成一帘瀑布。那瀑布高约十余丈,白练悬空,喷珠滚雪,轰然跌入潭中。崖壁的穹窿和泻动的激流之上,一幽通天,万缕辉光,映着婆娑的树叶,闪闪烁烁的洒在石壁和潭上,把石苔和潭水映得愈加翠绿。抵近瀑布,真容愈发明丽。瀑布由上段的马蹄形的崖壁上飞落而下,冲出水潭,再翻滚着泻过水泥堤堰,落入下面的溪谷,浩浩荡荡的向下流着。

    ⑧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堤堰上的方块,踽踽前行,瀑流入潭溅起的玉珠袭裹面颊,清凉入骨,让人不禁打着寒噤。到岸左边,回望水雾中的女子,仿佛薄雾中披着薄纱的曼妙仙女。小溪下游,山坡稍高处又一块大岩石破土而出;岩石下,溪水流出小潭,悠悠而去……映着影,水光粼粼,亮丽得象水银一般,耀眼生花。远处,溪流弯转,两岸树木苍苍,架成一个桥洞;洞底下,是一团泛红的白色天光。向上看,溪水更加明澈,照着日光的岩壁和藤蔓老树,倒影在水中,清明无比;垂下的须 , 与水中的倒影一根根连起来,一阵微风掠过,满溪的光影绰绰约约闪耀起来。

    ⑨过了瀑流,沿栈道寻景蜿蜒而上。路随山转,侧目望之,一边是峭壁,高不可攀;一边是悬崖,深不见底;巉岩突兀,流砾崩石,惊险万分。上行一会儿,一片悬起的岩石下赫然出一条月形柳廊,叫它“月眉洞”。它与人齐,深半丈有余,内藏一块长方形斗形条石,可供数人同时入寝。若阴雨天气,亦可作避雨之所。传说,山神为了看护山林,劈出的憩息之所。

    ⑩再往前,栈道已至尽头。要到达灯台架山峰顶,还需大约三十分钟时间,剩下的路程也只能靠徒手攀援了。攀上山巅,尽享仙山胜景,但见群峰拱卫,云海腾欢。不禁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⑪一阵凉风袭过,天边风起云涌,我们下山了。

    ⑫灯台架是个四季都撩人眼目的风景区。春天,蒲公英开遍山野;夏季绿水青山,胜景怡人;秋间苍云变幻,红花如血;冬日雾霭弥蒙,风雪潇潇,曲径寻幽,别具诗情画意。难怪游人一到舞钢,都以一游灯台架为快。

    ⑬培根曾说过:“大自然面前,我们除了顺从和归化,从不能违背。”这正是人类进化中的必经之境。沉思、冥想,过去、将来,最多的还是山。

文学网(2020年01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家徽

余华

    ㅤㅤ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凌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ㅤㅤ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人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ㅤㅤ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着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寻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ㅤㅤ④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ㅤㅤ⑤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

    ㅤㅤ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以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ㅤㅤ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ㅤㅤ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常常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兄弟们讲起鱼的来历。

    ㅤㅤ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背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ㅤㅤ⑩于是,我们家照祖父的意思,每次修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糖棒冰

俞天立

①说起冰糕,怎能不提儿时的“白糖棒冰”呢。这小家伙一整块是由白糖水冷凝成的。暑天咬下一角细细品嚼,冰凉沁喉,甜香四溢,是我儿时最爱的零食了。

②我从小在杭州读书,暑假方回老家新昌看望祖父母。总是人还未到,祖母已把一整箱“新光”牌棒冰买好了,藏于冰箱。但免费的福利到手并不简单——每日一根,绝不多给,怕小孩子吃坏肚子。但机智如我,怎会拘泥于“戒条”呢。美食的诱惑,足以使我“铤而走险”,趁家人没注意,就偷偷溜到冰箱所在地——祖父母的卧室,拿床垫脚,去开上格的冷冻室。“新光”牌棒冰是蓝红色相间的纸包装的,纸张薄如蝉翼,印着一颗硕大的星星。撕开一角,冷气便“蹭蹭”冒上来;有些残纸还黏在冰面,得用指尖小心剥净。棒冰入口,那种透心凉的感觉,犹如久旱的大地遇到了一场好雨,瞬时消除了炎夏闷热之气,浑身舒畅。我三口两口咬完,牙齿直打哆嗦也全然不顾,生怕夜长梦多被发现。

③一两次的“作案”尚是不打紧的,只是次数多了,还是被祖母发现了蛛丝马迹。她见棒冰数量短时间下降得太快,又翻出了我扔在垃圾桶里的包装纸,便捉住我责骂了一顿。可我一个孩子怎能抵挡棒冰清凉甘甜的诱惑?直到再次“作案”被发现。作为惩罚,我暂时失去了吃棒冰的权利。

④祖父不忍见我吃不到棒冰心痒难忍,又怕我“积习难改”,便想出了一招可以控制我贪吃棒冰的法子。他拿了白纸,裁成几十张小纸块,写上“一支棒冰”“两支棒冰”之类的短语,然后起了个大早爬到山顶,把纸条藏匿在石块下、树梢上、草丛里。第二天,祖父领我上山,告诉我,只要找到任何一张带“棒冰”字样的纸条,就同意领相应的棒冰给我吃,每日限一张。他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于是,我拼了命地爬树、翻石,甚至刨开土丘,弄脏了衣裳也全然罔顾。棒冰的诱惑,使我倍加努力。好容易找到一张,上面却写着“无”。我无奈片刻,自是不肯放弃的,继续搜寻。与透凉甜爽的棒冰相比,暑气的蒸腾、衣裤的脏乱算得了什么

⑤终于,我捡到了二十多张“棒冰票”。这些“战利品”,分明是一滴滴甘如饴、润如玉的水分子。我将它们当作宝贝疙瘩藏在储钱罐里。每日午睡后做完作业,就抽出一张,向祖父去换棒冰。他像小贩似的,微笑着一手交票一手交货。得了货,自然是我的享受时间了。

⑥久而久之,我已能克制自己的贪欲——即使“棒冰票”用完。有一次,他带我去县城逛街,忽闻阵阵有节奏的木梆敲击声——那是一辆“棒冰车”。他掏出两毛钱,小贩便徐徐打开三轮车上的木头箱子。一摞摞的白糖棒冰如砖瓦整齐地码放在蓝色厚棉包裹里,蹭蹭地冒着寒气。我眼睛都看直了。祖父让他拿出一支给我,我大快朵颐地又吮又咬,忘记了一切烦忧。仿佛,吃棒冰是世上最大的赏心乐事。祖父问我还要吃吗,我摇摇头。我知道必须克制自己。

⑦如今,人已长大,大街上也早已没有了白糖棒冰。看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冰糕和冰淇淋,又常常让我回忆起祖母和祖父,回忆起他们的严厉与用心良苦。

⑧小小的白糖棒冰,虽然味道寻常,却别有一番绵长的滋味。

(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