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为梦想,相会在北京(节选) 同步练习

阅读理解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杨孝文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史记》和史学家的论述,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盐。 B、第④⑤两段介绍“盐政”,说明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整合。 C、第⑨段介绍历代对私人售盐的严厉惩治措施,其目的是说明盐私售的巨大威海。 D、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各种史实为例,使说明更具体、更可信。
(4)、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而本文记叙较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下记叙和说明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狗情未了
         ①儿子喜欢养狗,曾跟我多次说要养狗,我说:“咱们养自己还很困难,哪还有精力养狗啊!”儿大不由爷了,儿子到了既有经济实力,也能自主的年龄了,没太在意我的意见,自己暗中买了一条心仪已久的萨摩犬。说绝对的“不由爷”,也冤枉了儿子,他还是考虑到我们的难处,将狗暂时寄养在他准岳母家。以往总是我唤儿子起床,并用保尔的话“起来,不是已经睡过了么”来激励他起床,他已经是不受任何英雄激励的一代人了。今早照例唤儿子起床时,却发现他不在屋里,床上的被子乱扬着。没听到他外出时的门响,儿子又从来没有早起外出的习惯,顿时让我和他妈有些着急,打电话又关机。焦急中突然发现儿子留下的一张便条。
        老爸:我去姗姗家。萨摩不舒服,我去照顾了。
                                                                           儿子
        ②原来如此!还没有到吃早饭的时候,儿子回来了,面容疲惫,头发蓬乱,想必是一宿都照顾狗而不得睡觉。现在看来放在他的准岳母家也是不妥了。让人喜忧参半的萨摩从此开始了它浮萍式的生活。
        ③儿子又决定把萨摩寄养在好朋友家。那小两口都很喜欢萨摩,儿子似放心了许多。几天以后,儿子想狗坐立不安,当爹当妈的也于心不忍。狗既然都买了,我们抱着克服困难的决心,满足儿子的心愿。翌日,我向儿子热情的宣布:“欢迎狗狗回家!”我没有得到期望中的那种热烈回应,但狗狗还是回来了!他通体雪白,毛绒似毯,毛长似鬃;瓜子脸,尖下颌,两眼炯炯。虽然才2个多月大,但足以看出它未来硕大的发展潜能。它有“我到家了”的感觉,对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东闻西嗅,东张西望,大爪子敲击在地板上掷地有声。儿子他老妈回家时看见这个“庞然大物”,如同见到了出笼的老虎一般惊呼。
         ④儿子虔诚地请我为狗狗起名。我起了一大串名字候选,其中有“追风”“乌骓”“公子小白”“赛虎”等,儿子选中了“赛虎”。
         ⑤赛虎的到来改变了家庭平静的生活。出入门要紧关,因为有一位见狗如虎的;赛虎被关在儿子的房间里,寂寞难耐,经常挠门;它吃喝拉撒,还会时常掉点毛;雨天带它遛弯回来,儿子虽然给它擦了爪子,地板上仍是斑斑点点的。晚上,儿子把赛虎放在没有上盖的大笼子里,它总是往外蹦,或如困兽一般乱撞。儿子大了,眼里透着焦急,家里条件实在有限,他开始理解父母了,最后又决定把赛虎送回那位朋友家寄养。
       ⑥那天儿子很晚才闷闷地回来了,我“通感”出了一种感觉。儿子告诉我,赛虎再回到朋友家时,小两口抱着狗非常激动地说:“这两天想起赛虎就难过,谁也不敢提赛虎,现在好了,好了!”儿子决定定期去看赛虎,我们经常听到赛虎的消息:长大了,长壮了;又长高了,又长壮了,言谈中能看得出儿子对它牵肠挂肚,在不远的远方有一个让他牵挂着的生命!
        ⑦时光荏苒,赛虎已经一岁了,那一天我出差回来,一个胖乎乎的白练似的大狗亲热地扑到我面前,它已经是接近它的名字般的威风凛凛了!原来赛虎的养主新与别人合租一房,而合租者不喜欢狗,赛虎不得已被“退”回来了。
        ⑧在外漂泊半年多的赛虎,又一次给我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麻烦。已与上一次有着本质不同了,它把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过程的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温顺中带着野性,蜷居一隅时带着悲呜,门一开就要往外冲,一有钥匙开门声,它就在屋里急促地转圈,挠门。它随意地跳到儿子床上无拘无束地躺着,床单上还留有它的爪印,它总愿意跳上窗台向外眺望,它眼神令我无限地爱怜。赛虎的“为所欲为”,使儿子有了种无形的压力,在舍和不舍间痛苦着。
        ⑨渐渐的我们有些理解了有些人叫爱犬为“儿子”的“荒唐”了。我打电脑时,赛虎就依偎在我的脚下眯眯兮兮地假寐。我常想,这个世界人是主宰,狗作为附属,它在假寐时不会什么都不想吧!我串休的那几天简直不忍把赛虎独自留家,当我要给它套上链子时,它知道是外出,竟能像小孩似的配合着给它“武装”,表现出极度的兴奋、急切……
        ⑩好景不长,赛虎又要易主了,这个小家实在有点容不下这个庞然大物了。儿子在赛虎和老妈之间难以鱼和熊掌得兼。儿子在焦急中物色下一个养主。
         ⑪最难忘,揪心的时候来了,赛虎又要面对第三位主人了。北方的倒春寒使气温骤降,下了一整天的冷雨还没有休止,使人感到了暖气走后的寒冷。儿子打来电话,“老爸,我晚上六点带朋友来接赛虎”。顿时,赛虎在时的千般嬉闹化作一腔怜意和不舍。儿子和朋友来了,他们快速地收拾好东西带着赛虎走了。我站在阳台上,看见儿子在雨中抱着赛虎打车。因为有条大狗,很多车都“拒载”,儿子在雨中抱着赛虎焦急地等待能够停下来的车。我的心情很复杂,为赛虎,更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在横刀夺爱?
          ⑫我在家很不安地等待儿子回来。很晚,儿子回来了,我知道他要多陪陪在陌生环境中的赛虎。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和儿子打招呼,“回来了,儿子?”“哦,回来了……”然后儿子关上了自己的房门。我来到儿子的房间。高高大大的儿子在哭,他说:“我上车时赛虎要跟我走……”我记得有一句诗说:“一句话,染苦了草原。”空气凝重了,为赛虎,更为儿子。赛虎走后儿子的痛苦就在眼前,儿子走后赛虎的痛苦不想也知。那一刻,我甚至希望儿子就霸道地让赛虎生活在家中,可儿子懂事了!儿子懂事是父母的期望,此时,我竟不期望它的到来,因为儿子把痛苦独自吞咽了,这是一位父亲所不忍接受、面对的!
        ⑬儿子少有的没上网便睡下了,第二天给自己放了假,出去洗个澡,回来又是睡了一整天。
        ⑭我时常怀有对儿子的歉疚想赛虎。有一天偶过狗市,在一群京巴中我看到了一条鹤立鸡群的萨摩犬,他被主人牵着待价而沽,儿子当初领回赛虎时就是这般大小。我久久地伫立一边看着它……
         ⑮人狗情未了!人类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当热爱其它生命。人生在世,责任当先,对动物也要讲责任的,当你无法承担这种责任时,远离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问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必然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者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琅琊徬》《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被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2016年,眼见倒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隨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 ,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官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植被开启、打光以后,颊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连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植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倍受众多雕刻家的青昧。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天游,不断头

高宝军

    ①走进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就像走进了民歌的世界、信天游的海洋。

    ②你听,山梁梁、沟洼洼、垴畔上、硷畔外、场院里、锅台前,处处有歌声;你看,放羊的、打场的、耕地的、送粪的、烧砖的、绣花的,个个是歌手。歌手不分老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歌唱不论时日:年初唱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开口。

    ③这个圣人布道遗漏的偏僻山区,这个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独特地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瘠薄的土地条件,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是:吆驴赶马搞驮运,背井离乡走口外,长年累月当长工……那单调苦焦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以歌抒发情感的习性。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把陕北人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露了出来,真乃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④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中年男人的歌中多豪迈,开口有英气,行腔走流云:“一亩高粱打八斗,碾碎高粱酿好酒,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逃不脱酒的手”;中年妇女的歌中有柔情,歌从口中出,情在心上流:“腊月里冻冰正月里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水上漂,想起我的丈夫好心焦”;老婆以歌教男人,宽容里有规劝,贤慧中多虑忧:“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⑤但这些都不是唱民歌的主力,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主打歌自然是情歌。情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真实,但也有诙谐夸张的,这些情歌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不出格,形象逼真,神韵无穷。男的看上女的,眼里看,心里想,嘴里就会自然地吟唱:“二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好像水上漂”。“你穿个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女的看上男的,口里不说,歌声在心底油然而起:“马里头挑马一扳手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两人见了面,更是火一团:“空中的鹞子河里的鱼,十七八女娃娃对牙子驴”。“蛤蟆口灶火烧干柴,越烧越旺分不开”。

    ⑥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乐时冲天笑,悲来动地哀。“打碗碗花儿就地开,有什么心思咱慢慢价来”,多么细腻的感情;“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一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啊吃的是猪狗饭”,多么有力得质问;“当官的胆小有钱的愁,穷光蛋不唱怕干球”,多么豁达的胸襟!

    ⑦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说不清。除了情歌、小调之外,还有扭秧歌老汉唱的秧歌腔,送神鬼巫唱的祛病调,犁地时农人唱的回牛曲,工地上民工唱的号子音,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

    ⑧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她曾和人民军队胜利号角一起,从陕北高原出发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她已和五星红旗一起,漂洋过海,传遍七大洲、四大洋;随看华夏文明的振兴,她将和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一道,从现在走向将来!

    ⑨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呀,永远回荡在家乡陕北山沟沟、峁梁梁,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心田上。

(2008年9月8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