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星晨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各公司并没有草率的进行裁员,否则的话他们可能还要花更大的成本去返聘这些人。 B、这位歌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 , 声入九霄。 C、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D、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他都知道,所以大家叫他“百事通”。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番茄炒鸡蛋

王若禹

①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的妆,或是小厮的,拄着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再没吃到过。

③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唱丑角儿的料”。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

④师父很幽默,有时甚至疯疯癫癫的,和他称兄道弟。他去师父家学戏,俩人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师父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

⑤“这里面为什么要搁糖?”他问师父。

⑥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

⑦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

⑧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头儿的?他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好在,师父是顶好的人。师父的声音洪亮,语气却是极谦和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有时他偷了懒了,师父的小竹条子就在他的小腿肚子上挠挠。他“哇”地哭两声,转眼看到师父正扶着眼镜笑他。——师父从未发过脾气。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他没有心事。

⑨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儿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时迁盗甲》《三岔口》等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将》里他是奸臣王强,《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都跟全程,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中叫不上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

⑩剧团缺人。他是个万能膏药,哪儿用得着就往哪儿贴。

⑪他的那个角色名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他很迷茫。

⑫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他同师父讲话,一向是很干脆的。

⑬纠结半天,临了他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做的?”他私下试过,加一勺糖,没味儿;两勺糖,不甜;三勺,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

⑭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

⑮“甜的为什么放盐?”他不解。

⑯“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发得出来呢?”师父说。

⑰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⑱“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

⑲一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哎——是曹公哎——欸!”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结束。他在心里笑。

⑳“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无奈何搬救兵你把巧舌弄,诳吴侯蹚浑水你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

㉑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也永远记得师父的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㉒“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才是一出大戏;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才是人生。”这些话,师父没有教过他,但是日子久了,他也就明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1月11日)

 积累

“____,____”,自然万物的生长,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因此,毕淑敏认为:人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而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鲤鱼游(    ),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愁云惨雾。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让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二十五岁开始工作,直到六十岁退休,他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三十五年的时光。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是抽丝剥茧的流程。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也许会灼晕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 , 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tān(    )塌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