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 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 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 ”,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 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 寒 ”—— 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类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由名言构成。“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意指“慢言 ”,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说 话总是经过反复考虑,不轻易论断。这里指出“言 ”关联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而“处世戒多 言,言多必失 ”,意指“少言 ”“不言 ”,因多言易错,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指出“言 ” 关联为人处世的考量(代价)。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两句名言,一是强调人“言 ”不仅是几个词语 或句子而已,“言 ”承载的还有发声者为人处世的考量和权衡。二是从表述的倾向看,将人们导向 要“慢言 ”“少言 ”。从中华传统为人处世方面普世价值的承袭来看,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将此奉为 金律。我们应当思考:对人们一直认同、奉行的“沉默是金 ”的传统观念在当下仍否是普遍适用的 人生智慧?如果“慢言 ”“少言 ”甚至“不言 ”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的核心关键词是“嘴替 ”,由名词诠释和举例印证两部分组成。根据“‘嘴替 ’,就是替 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 ”这一诠释,把“嘴替 ”理解为“代他人、社会、时代 言 ”的“要说 ”“敢说 ”“能说 ”的责任和担当,是准确的。而材料二中所举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 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当权者,为厌战者和天下贫苦者发声,
是替别人说,是为民请命,他们的“敢说 ”“能说 ”,是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是为时代发声,他 们的“替言 ”彰显了责任和担当。由此可知“嘴替 ”应为正面之意,需要肯定和提倡。
两则材料借助“语句 ”和“词语 ”的不同“言语 ”形式,表象是探讨“言语 ”中“慢言 ”“少 言 ”“慎言 ”“替言 ”的问题,实则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言语 ”背后个体关于为人处世中个人利益和 社会责任担当权衡的问题,希望考生拥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普世情怀,敢于站上“群 众先锋 ”的位置,敢于承担“为民代言 ”的风险,这是此则作文整体立意的出发点。
关联两则材料,可得出写作的整体立意:材料一“慢言 ”“少言 ”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 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 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材料二“嘴替 ”是敢说,为别人 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 为民请命,是在明晰“言 ”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 ”,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 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
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 ”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对此,在比较中表现出认可并阐述“嘴替 ”或“敢言 ”的正向价值(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分析造成“慢言 ”“少言 ”与“敢言 ”“勇言 ”背后的原因是利益的考量和责任担当的权衡(关键要素 1), 以及阐述社会 层面“慢言 ”“少言 ”可能产生的不当后果(关键要素 2)。总的来说,考生应在作文中阐述“要言 ”
“敢言 ”“勇言 ”“能言 ”,体现作为当代青年为他人、社会、时代发声的责任担当。 立意:
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
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
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