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湖南省湘中名校教研教改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历史

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C、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摘编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

材料三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

——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

【区域发展与新中国建设】

材料一   1953年国家为把武汉建设成冶金、机械制造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将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项目中的3项安排在武汉,即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

1953年11-12月,中共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部根据中央有关决议,召开农业生产合作化会议。1956年11月,湖北省全省即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42000个,入社农户545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97%以上。

1954年3-7月,湖北省基层普选了省人民代表。在此基础上,8月9-15日,湖北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

1955年12月,湖北省已有113户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大批私营工厂也纳入其他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材料二   1949年10月-1950年1月,为培养和改善湖北教育干部和中等学校师资,以适应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筹建湖北省教育学院。学院设高级班,招收大专毕业生或任中学教员3年以上者,修业8个月毕业;设教育、社会教育、艺术、体育4个专修科,学制2年。

1950年11月-1952年5月,湖北军民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组织省抗美援朝分会,领导全省抗美援朝运动,号召全省广大青年参军。全省人民积极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全省捐款总额可购战斗机60架。

1953年5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并播音。此后,全省省辖市先后建立人民广播电台,部分县和县级市亦相继建台;还建有中波转播台,调频发射台、转播台;至80年代,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7%。

——摘编自《湖北省志大事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