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易错题 难易度:容易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演进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

A、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B、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 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 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 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 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 , 进而发展成为 人格健全的人 , 也即是自由的人 。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 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 “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 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 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 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 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 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