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广东省揭阳市仙桥教育组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H7N9是禽流感

      ①H7N9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②流感是一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H7N9人传人的确切证据。H7N9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1996年~2009年间,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曾报道人感染甲型H7流感病例,病毒亚型分别为H7N2、H7N3和H7N7.此前,我国从未发现过H7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轶指出:此前从未出现过人传人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

      ③H7N9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高烧38℃以上,咳嗽。目前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目前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还很有限,该病毒感染能否引起轻型病例或其他临床表现尚不清楚。随着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积累,对该疾病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

      ④H7N9的特异治疗手段仍在研究之中,目前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⑤对H7N9无需过度恐慌,采取一定的措施,这种流感也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其次,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此外,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确诊病例接诊的医务人员中均未发现感染病例,但由于医务人员比普通公众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机会更多,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应采取标准预防加飞沫传播预防和接触预防。目前,H7N9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数病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目前有限证据推测,公众感染该病毒的风险较低。

(摘自新华网)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荷兰、意大利、日本、美国和英国曾报道人感染甲型H7N2、H7N3和H7N7流感病例。 B、H7N9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这种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 C、目前,尚不清楚H7N9病毒感染能否引起轻型病例或其他临床表现,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还很有限。 D、根据其他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H7N9流感发病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是有效的。
(2)、选文第①、②段主要介绍了H7N9流感的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应对H7N9流感疫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忙”的错觉

       “忙”会给人一种错觉,误导你的生活甚至人生。

        “忙”的人往往让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或者风风火火。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玛?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而在人们的感觉中,重要的人往往就是成功人士,起码已接近成功。有一种说法是,忙碌已经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忙”成了成功的一种派头,一种符号。我们在捧人的时候,常以“忙”作为恭维:“你可真是个大忙人!”不管忙不忙,这话总是爱听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爱摆一副“忙”态,爱作“忙碌秀”。好像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演过这么一个小品,说有人借了一部BP机,请邻居每天呼他几遍,以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显得自己朋友多、人头熟、事业火。

       “忙”除了会给人带来轰轰烈烈的假象,也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错觉。例如,很少有人会把瞎忙当作“碌碌无为”,也很少有人会把浮躁、虚张声势,看做是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浪费。也有许多人以为,这辈子“忙”过了,就是努力了。不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努力不努力在人,成功不成功在天。于是,回首往事,从“忙”中得到安慰,因为“忙”而无怨无悔。

       “忙”会有一种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也会欺骗你。这种充实感会让你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的不快,起到一种麻醉作用。有的人甚至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忙碌虽可以缓解你的痛苦,但坏处是,它并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你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逃避的结果是你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小的烦恼与痛苦过去了,可能会有大的烦恼与痛苦等着你。这和听相声找乐一样,出了剧场,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话点到了头脑的作用。忙与闲这两头,哪一头沉了都可能会出问题,两者必须协调、平衡。(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透早的枣子园

林清玄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③“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④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⑤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⑥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⑦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⑨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⑩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⑪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 , 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⑫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⑬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⑭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

    ⑮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⑯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⑰“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了,整天憨呆憨呆。”

    ⑱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六只柿子

    ①家里的晚秋蚕养完了,父亲计划着进城来玩玩。“给你妈买双皮鞋,我自己也买件衣服”,父亲说。卖了蚕茧,父亲的语气里透着奢侈的喜悦

    ②父亲进城,肩上扛的米袋子,手里拎的是方便袋,里面有青青的黄豆荚,嫩绿的韮菜,还有六只又大又红的杮子。

    ③父亲电话里问,杮子熟了,想不想吃?我说想。也只是随便说说。街上的水果一茬接一茬,桃子走了有鸭梨,现在苹果桔子已大量上市了。还有北方的大枣,被山东汉子用小推车推着,满街叫卖,说是甜如蜜糖,脆如雪梨。尝一颗,果真是。这些水果,都比杮子好吃。

    ④但父亲却把我的话当真了,很认真地给我挑了六只杮子,然后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上路了。米袋子里,是新脱粒的新米,家中田里自个儿长的。他说要送来给我尝尝鲜。

    ⑤父亲途中转了两次车,才到达我家。父亲就那样扛着米袋子,上上下下。又扛着米袋子,走过长长的街道,在穿流的人群里,左冲右突。有汗珠子滚下来吗?我不知道。因为父亲到我家时,我还在上班。等我回到家,米袋子已立在客厅里了,六只红红的杮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置在桌上。

    ⑥父亲坐在沙发上,极享受地看着电视。看到我回家,父亲说,累了吧?瞧,你爱吃的杮子。他指指桌上,而后带着万分歉意地说,人老了,没力气了,再多,就拎不动了,只能挑了六只带来。我的眼光,落到父亲的头上。那里,有稀疏的发,已几乎看不见黑的了。记忆里相貌堂堂的父亲,如今,真的成了一个银发苍苍的老人了。

    ⑦父亲不知我心里的感伤,他兀自高兴地向我叨叨着家里的事:水稻收了。蚕茧卖了好价钱。圈里的猪也很快能卖了。还养了两只羊。你喜欢的那只猫,生了小猫,却不归家,把些小猫衔得藏东藏西的,生怕哪个去捉了它的小猫。父亲说到此,呵呵笑起来,是满心欢喜,又充满幸福。

    ⑧下午,你有空吗?叨叨一阵后,父亲忽然问我。

    ⑨我想了想,点点头。父亲很高兴,说,下午你陪我到街上去帮你妈买双皮鞋,她苦了一辈子,都没穿过好鞋子,这次蚕茧卖了好价钱,我要好好奖励一下她。

    ⑩我跟他逗趣,你真的有钱?父亲立即忙不迭掏口袋,说,真有钱。我看过去,也不过几百块钱的样子,父亲却像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似的。

    ⑪心里不知怎的有些酸酸的,我转身去吃杮子,装着万分喜欢的样子。父亲在一边看着乐了,很得意地说,我和你妈挑了又挑,挑的是最大最红的带过来的。路上怕被什么东西撞破了,就把它们放在韮菜里,拎在手上。一路上,我一直袋子不离手的。你看,它们的皮,一点也没破吧?

    ⑫的确是,它们薄薄的皮,撑着饱满的果肉,像幼孩的皮肤,轻弹即破,却硬是连一点皱褶也没有。

    ⑬想大街上南来北往的人群里,父亲佝偻着腰,扛着沉沉的米袋子,一边却要护着手里的方便袋。没有谁知道,他手里小心护着的,不过是六只杮子,带给他女儿吃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相忘

张丽钧

    ①慕名去峨眉山访猴。

    ②走完长得不可思议的山路,终于看到前面人头攒动,知道那便是猴子出没的地带了。

    ③早买好了数包猴食,捏在手里,预备作为见面礼的。看到一只肥硕得像熊的猴子,高傲地从我的一个同伴那里取走了食物,不由心中发急。遂学了当地人的口音,唤猴子来食。这招儿还真灵,一只又小又肥像皮球一样的猴子听得我唤,犹犹豫豫地朝这边走来。我连忙讨好地将手中的猴食捧了过去。猴子灵敏地将纸包取走,急不可待地撕开了看,像是要检验我所进贡的食品的优劣。还好,它总算满意了,开始美美地享用。它离我那么近,吃相又有趣,我不由蹲下身子,想看得更仔细些。不想,它居然腾地跳动起来,威胁地冲我挥了一下手臂,“嗖”地逃掉了。我扫兴地站起身,心里埋怨这只猴子莫名其妙!导游在一边笑着问我:你是不是看它的眼睛了?我说:它不让人看吗?导游说:它对人的眼神很敏感的,它看你可以,但只要你和它对视,即便你是出于善意,也会惹得它生疑——它以为你不会平白无故地看它,看它,就是冒犯它的第一步。

    ④原来,峨眉山的猴子是看不得的。

    ⑤突然想起母亲的野鸽子的事。那时,我家有一个不小的院子,院子北头有一个水龙头,水龙头旁边的低洼处总是积存着一些水。有两只脖颈生着绿羽毛的野鸽子,习惯了在树上高歌之后不定期这里饮水。

    ⑥那年暑假,我回家探望母亲。第一次看到两只好看的野鸽子在那么近的地方从容地低头啄水、仰脖咽水,感到特别惊喜,不由想靠近它们一点,再靠近它们一点。终于,它们觉察出了我的靠近,“忒儿”地飞走了。那之后的三四天,野鸽子都没有出现。母亲说:看你把野鸽子给吓着了,要不人家天天都来这里喝水的。我听了,心中生出些歉疚。那是母亲的小伴儿呢,就因为我吓着了“人家”,“人家”就不肯光顾了。后来又听到梢头有了“咕咕咕——咕”的歌唱声。母亲说:一会儿准来喝水!果然,两只野鸽子唱累了,双双栖在我家院子里,从容地喝水。我端着个簸箕,正要去倒垃圾,看到眼前的一幕,不敢动了。母亲笑着接过我手中的簸箕,说:你看着!说完,端着簸箕径直走到院子里去了。她走过两只野鸽子身边的时候,它们好像没有察觉,继续低头啄水、仰脖咽水。等母亲倒完垃圾回到屋里,我迎上去,低声问她:你比我上次离它们近多了,它们怎么不害怕?母亲笑笑说:你要假装没有看见它们,忘了它们的存在,这样,它们就不怕你了。

    ⑦我想,大概在猴子和野鸽子的眼里,我的眼神是不值得信赖的。

    ⑧其实,大自然怀抱中的动物们原本活得多么好。它实在不需要你或恶或善的注视。如果你爱它,就不要拘禁它,折磨它,也不要挖空心思地想保护它,爱抚它。千百年来,它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活得快活惬意,它不需要你为它的冷暖操心,更不需要你为它投食喂水。

    ⑨峨眉山猴子一身的赘肉,是对游客畸形好奇心的无声挞伐。真的大自然饿不死一只猴子,但争先恐后的投食却扭曲了一只猴子的形象。

    ⑩如果你真心爱它们,那就请你“忘了它们的存在”吧,因为它们最美好的祈愿,就是与你相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王勃:这一生,太短;这一世,太长

叶寒

清秋里的一个黄昏,辽远空旷的马场上,华美的锦屏围出了一方天地。里面桌椅俱备,美酒佳肴皆齐。

而就在这片天地的正中间,有两只雄鸡正在激烈地啄斗。周遭围观的人皆涨红了脸,瞪大了眼睛,嘴里不时发出“斗!”“斗!”的声声喝彩。

却唯独有一人,仰起头看着天边的云霞,背影萧瑟而落寞。他便是王勃。

斗鸡场上,沛王兴致勃勃,定要他当即挥笔一篇《檄英王鸡》,以作挑衅。推辞不过,且欲展示自己的才华,他终是欣然应允。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沛王读罢,连连称许,并将自己的宝马赠予王勃。当他纵身跨上马背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就像在天际自在翱翔的鸷鸟……

他不知道的是,盛极必衰,强极则辱。当他已走至人生的峰巅时,往后留给他的只是无尽的落寞与失意。《檄英王鸡》一文风传一时,高宗看到后认为这样的文章是挑拨诸王矛盾,将其驱逐出府。王勃万料不到当时的一篇游戏之作,怎地就成为他此后沉沦下僚的导火索。

此后,王勃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长达3年的漫游生活。仕途受挫,诗人心情郁郁。此时期诗歌由前期的雄放刚健一变而为苍凉沉郁,诗作无论是与友酬唱送别还是描写旅途见闻、抒写乡思之感,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凄怆落寞。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23岁,返回长安。时礼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却没想到这第二次仕途差点断送了他的性命。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又怕此事泄露出去,遂私自杀了曹达。

但终是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锒铛入狱。

他对来狱中看望他的好友杜镜说:你踏着雷电的气息而来,而我,全身却散发着腐烂的味道。杜镜看着他寂寥而憔悴的面容,动情地说:你来写《陈情表》,我去为你击鼓鸣冤。王勃却突然笑道:我没有冤,死得其所。杜镜强忍住心中的愤懑与悲伤道:你不是常说自己还没有写出名扬天下的文章吗?

王勃并不看他,只是将目光凝视木窗外,长叹道:人间的诗篇,从来都是天籁之音,我王勃只不过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笔而已。现在,上天要把这支笔收回去了。

杜镜怅然道:可大唐需要你的辞章啊!王勃轻轻摇着头:你错了,是我们需要大唐。辞章,辞章只不过是盛世的点缀,大唐需要的是凌烟阁上的名臣宿将!想我王勃,一生卖弄文采,只博求君王的垂顾,与倡优何异!徒然苟且偷生装扮弄臣,生又何趣!

或许,这时,他便已断了仕途之念了。心灰意冷。但他仍是一个诗人,有着诗人骨子里的浪漫。他要以最潇洒不羁的方式死去,于是几乎是慨然地将头放在铡刀下了。

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戏剧里才有的情节竟发生在王勃身上。一场国号改立,天下大赦。

已慨然赴死的诗人忽然不用死了,他却冥冥茫茫,不知身在何处。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

便在这里,一代才子与一座名楼猝不及防抑或命中注定的相遇,遂有了一曲千古留世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齊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第二年秋,王勃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遇险溺水。被救起后,心悸而卒,年仅二十六岁。

生命的长短究竟该以何衡量?是年龄吗?多少人一生碌碌。是财富吗?哪怕生前坐拥千万,死后也只化为一抔黄土。

我想,应当是记忆。是记忆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同样,正是记忆让王勃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我们心底鲜活依旧,是我们关于一个叫王勃的人的记忆,他的恃才傲物与自矜自怜,他的雄放刚健与苍凉沉郁,他的意气飞扬与失意彷徨,他的诗,他的文,他的生,他的死……让我们在时间的天堑里找到一条与过往连接的路,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不致遗失渡口的光亮,让我们懂得生命的长短究竟该以何衡量。

让我们感到,他的一生很短,他的一世很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